在大多数人的认识里,中秋是一个品月饼,赏秋月的节日。而我小时候对中秋节的印象多是吃大大的月饼、成箱买回家的水果、热闹喜庆的拜月仪式。在老家,赏月并不叫赏月,叫“拜月”。不是电视剧里“拜月神教”的拜月,是一种单纯的祭拜明月的仪式而已。这种仪式也并非全是封建迷信,更多的只是在丰收佳节、月圆之夜,表达自己对天地的敬畏与感恩。
拜月是中秋节最为隆重的事情,这是毋庸置疑的。中秋节当天,全家上下都会为张罗晚上的拜月而忙碌。比如布置拜月用的案台、在台上放置各种食物和用具等等……一家子不管年龄大小,都会得到相应的分工。印象中,我通常的分工都是坐在拜月案台旁边的小板凳上当守卫,禁止任何人在完成拜月仪式前“偷食禁果”。这是一项很严肃而且艰巨的任务。每次我都正襟危坐、一丝不苟,一双小短腿架在板凳的横梁上,不动声色地盯着台上的月饼和各种果子,不让任何可疑之人“越雷池半步”,同时也会不断吞咽着口中快要流下来的口水……
人们都说月亮是有灵性的。中秋节当晚,大伙都在翘首以盼“月上柳梢头”的风采。但月亮就像一个出嫁前娇羞的新娘,“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等月亮的时光尤其漫长,这个时候,我们一家子就会围坐在拜月台下,听母亲跟我们讲着“嫦娥奔月”、“吴刚伐桂”之类的神话故事。我们几兄妹便会盘腿而坐围成一圈,认真听讲,时而眨一下闪闪的小眼睛。虽然故事重复听了又听,却依然津津有味……
不过最让人兴奋的时刻,当然还是当晚的“食月饼”环节。忍了一晚上的食欲瞬间得到释放,一群熊孩子们前扑后拥,大快朵颐美味的月饼和各种果子。脸上带着满足的表情……在仪式的最后,我们通常还会喝上两碗青茶,一碗敬明月,一碗敬过往!
随着时光的流逝,当年的光景似乎一去不复返。曾经围坐在一起听母亲讲故事的孩子们在不经意间就都长大了。大儿子在城里上班,小儿子在城里上学,女孩子们也因成家而分散在各地。也不知是有多少个年头,每年中秋节的假期,都会把中秋节安排到最后一天。至此,中秋节就成了分别的日子。每年中秋的拜月仪式,母亲依然会讲着当年的故事,只不过是听众就只有父亲一人了。
晚饭过后,大小儿子都要相继回到各自的城里。父亲母亲的种种不舍,会填满大儿子的车尾箱,塞满小儿子的行囊。月饼、火龙果、霸王花、西柚子、茶叶……这些熟悉的“食货”,便承担了父亲母亲上半年的思念,以及大小儿子下半年的乡愁……
在回城的路上,车窗外夜色渐晚,我提着沉甸甸的行囊,不禁冥想,这样的日子还有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