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作品最吸引我的是作者将一个穆斯林家庭三代的悲欢离合浓缩到了从民国到文革这50多年的社会背景中,把历史再现和人物描写合二为一的展现在我面前,不禁使自己置身于当时那段不曾经历的时期,凭借书中的描写和想象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和信仰。第二,作品中每个人物都刻画的比较完整鲜明,不管是主角,静美如初的新月,玉痴成魔的韩子奇…..还是作为配角,善良忠诚的姑妈,激进向前的郑晓京……一系列个性突出的人物在作品中犹如舞蹈的精灵,栩栩如生,让人过目不忘。第三,小说构思巧妙,分为玉和月两个脉络。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互相交错,最终汇合在新月的身世上。阅读的时候恨不得跳着把一支脉络先看完,再看另一支,就是在这种欲罢不能,情不自禁想知道结果的心情下,诚惶诚恐、战战兢兢的读完这部厚重的作品。相信有的读者会和我有相同的心情吧,有时会感到阅读并不轻松,因为被情节所牵动,会有一种紧张和纠结,急迫和不安。第四,这部作品描写了穆斯林文化以及他们的宗教信仰,阐述了很多关于玉器的知识,还涉及到一些病理知识,是一本知识性很强的书。《穆斯林的葬礼》能获得茅盾文学奖,可谓实至名归。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霍达,这位回族女作家,有着极强驾驭文字的能力,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细腻纤细的情感,将文化,历史统一到人物,情节中,一部五十万余字的长篇,付出的心血可想而知。
我认为这部作品中,作者塑造最完整最生动的人物非梁君璧莫属。当璧儿向我们款款走来时,正值花样年华。她温柔如水,端庄娴淑。在这个清贫的靠手艺吃饭的回族家庭里,她是父亲的掌上明珠,是母亲的好帮手,是妹妹知心大姐。她知大体,懂奉献,是这样讨喜,谁都愿为她憧憬一个美好的未来。但是转折就出现在丈夫韩子奇和妹妹梁冰玉因为保护玉器远赴英国后,家里只剩下不足两岁的儿子天星、非亲非故的大姐和“奇珍斋”的账房伙计们。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个女人想要支撑起一个家,是多么不易,何况还要守着家族的产业,慢慢的,君璧变得刻薄不通人情。更致命的打击是在十年后丈夫回国,本以为自己含辛茹苦的默默守望和坚守,等到的将是丈夫的深深爱意和珍惜,没想到面对的却是丈夫的背叛,更没想到那个最可恨可气的人竟是自己的亲妹妹冰玉,他们还有了爱情的结晶——新月。君璧一直坚守的世界坍塌了,他无法接受丈夫和妹妹的背叛,更无法接受新月这个孽子。一个没有文化的女子,一生只是默默的遵循着宿命,在父亲早逝时撑起这个家,在子奇重振家业时与之结婚,她做了自己能做的一切。但是她不能忍受自己最爱的两个人带来如此之大的伤害。面对软弱无力的子奇,冰玉选择离开,来捍卫自己的尊严和权利,留下新月来安慰子奇那颗受伤的心灵。从此新月成了子奇和君璧的女儿。此后的君璧,再也不是曾经那个温婉善良的母亲和妻子,她一手断送了儿子天星美满的爱情,也对丈夫和新月无法释怀,她轻视新月,反对纯洁的爱情,一步一步将新月推向死亡。她在岁月的河流里,一步一步庸俗,一步一步愚昧,她的一生成了不可扭转的大悲剧。
而对于韩子奇,我个人觉得霍达在刻画描写时没有梁君璧那样到位和细致,前后性格的变化有些突兀。这个玉王,曾经是跟随巴巴要远赴穆斯林圣地麦加的小男孩易卜拉欣,就在他将玉碗第一次捧在手上时,一切都改变了,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与他息息相关的人们的命运。“滑腻的玉质摩挲着他那粗糙的手指,一阵清凉侵入他的手掌,传遍他的全身,像触到了远离凡尘的星星、月亮。他在人世间走了很久很久,好像就是为了这一个美妙的瞬间,他感到了从未体味过的满足、兴奋和快乐,仿佛手中捧着的不是一只玉碗,而是天外飞来的精灵,和他的心相通了。他陶醉了,麻木了,把身边的一切,把他自己都忘记了,被玉魔摄住了魂魄……”。正是这种前所未有的感觉使他决定留在“玉器梁”的身边徒弟,放弃了对穆斯林圣地麦加的追求。易卜拉欣有了属于自己的汉名——韩子奇。他聪明勤奋,不仅学成了师傅的精湛手艺,对以后的玉器经营也早早有了想法,可谓心存壮志。在师傅无常后,他忍辱负重,在师母、师妹君璧的打骂声中依然跟随了仇家老板,为的是真正学有所成,重振玉器店。有着铮铮铁骨的子奇,终于成功了,和君璧的结合也是顺理成章。从此,他真的成了一代玉王。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屈不挠的大丈夫,在战争结束回国后,无法面对爱人冰玉和妻子君璧,他眼睁睁看着冰玉心碎的离开,选择的只是逃避,曾经那个有骨气有志气的男子汉,只是承受了命运的安排,甚至没有一丝的反抗和挣扎。最后只能看着深爱的女儿新月年轻的生命陨落,自己的生命也走向了尽头。一代玉王,为了玉,失去了妻子的依赖,失去了爱人的信任,失去了女儿的生命,失去了太多太多,正是他这种对玉器的痴狂,使自己成为小说中最凄凉的悲剧。
本书的另一支脉络——月,从出生就注定她多舛的命运。新月人淡如菊,洁白如玉,想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英语翻译事业,但是却患有心脏病,在一次次的磨难中失去了手术的机会,唯有等待死亡的降临。他的老师,他的知己,他的爱人——楚雁潮,是他唯一的希望,但是母亲一直以来的漠视和冷淡使新月怀疑自己的身世,她知道了一切后还是无缘和亲生母亲相见。新月怀着对母亲的思念,对老师的不舍,对事业的渴求、对生命的眷恋死去,一弯新月最终落下,却只有20岁芳龄。留下为新月全心全意付出真诚与热情的楚雁潮,是否只能在《梁祝》的琴声中回忆曾经和新月共同翻译《故事新编》的情景?留下对妹妹疼爱无比的哥哥天星,是否只能在仰望月空时释放自己对新月的悲悯和怜惜?留下远在他乡的母亲,是否只能在多年后对着墓碑诉说自己对爱女从未停止过的思念?新月犹如一朵昙花,只静静绽放了那短短一瞬,在最美时败落,留在人们心中的是她的青春,她的勤奋,她的坚强,但留下更多的却是终生的遗憾和喟叹。
月落玉别后,故事也结束了。《穆斯林的葬礼》取得了巨大的文学艺术成就,但毕竟也打着那个时代、那个民族的烙印。有的描写显得刻意,有的人物太过完美,但这也体现了作者对于真善美的追求。霍达在后记中说,“我和主人公一起生活。每天从早到晚,又夜以继日。我为他们的欢乐而快乐,为他们的痛苦而痛苦。我的稿纸常常被眼泪打湿,有时甚至不得不停下来痛哭一场。”《穆斯林的葬礼》这个名字,注定了作品的悲剧色彩,注定了它不同寻常的风度、气质和格调,也注定了我们读者只有选择静静品读才能体会其中的魅力与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