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李跃儿老师的《关键期关键帮助》,觉得书中的内容特别实用,特摘出来分享给没有时间看书的宝妈们。
1.
入园前的准备。虽然入园是孩子第一次与家人分离,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但因为孩子没有生活经验,所以他们无法预知离开家到一个新环境是什么样的情景,他们也不会提前有什么心理上的不适应,也不会因此产生不良的情绪。但家长不同,经验告诉家长,家中已有的生活状态是安全可靠的。突然把孩子交给一个陌生人,让孩子生活在一个家长和孩子都不熟悉的环境中,孩子肯定会受不了。这些顾虑给家长造成不安,他们会感到焦虑,而这些情绪又会直接传给家庭的其他成员以及孩子。所以孩子入园前的心理准备主要是家长的心理准备。
孩子入园前期,家长需要为孩子选择教师氛围浓厚,老师和孩子状态良好,相信可以最大程度保证孩子不会受到伤害的园所,之后努力调整心态,使所有困惑不安提前解决,然后放松地对待孩子入园这件事情。家长不再焦虑,就不会一遍遍地在孩子面前讲述幼儿园,也不会给孩子造成紧张的家庭氛围。
其次是帮助爷爷奶奶做好心理准备。孩子在三岁前一般由爷爷奶奶照看。与孩子朝夕相处了两三年的老人,在孩子的入园时,老人也会产生一些心理上的不适,她觉得自己不再被人需要了,一种被遗弃感深入他们的潜意识之中,于是,在孩子准备要入园时,他们变得更加悉心照顾孩子,使孩子对他们更加依恋,从而会给处于“入园分离期”的孩子带来更大的痛苦。
家庭的紧张氛围会给孩子带来不良情绪,造成孩子以为离开家,环境就会像家里那么可怕,于是给孩子入园增加了困难。
孩子入园前,父母需要提前给家里的老人做好工作,解释清楚孩子入园不是因为爷爷奶奶照顾不好,而是出于他自身发展的需要,提前给老人安排好孩子离开后的生活方式,使老人能够顺利展开新的生活。
2.
给孩子做好心理准备。给孩子做好心理准备,首先要用描述的方式平静随意地跟宝宝谈论幼儿园,告诉宝宝:宝宝要上幼儿园啦!幼儿园有什么样的老师有什么样的,老师的样子是什么样的?还有一些其他的老师,他们长得什么样,穿什么样的衣服,妈妈去看的时候,他们正在和小朋友做什么事情?老师是怎么说的?小朋友怎么做的?他们是怎样吃饭的?怎样睡觉的?有一个小朋友上卫生间了,他是怎样做的……
家长讲述这些事情的时候,就像讲故事一样,最好讲得非常有幽默感,逗孩子发笑,这样子孩子就会要求家长一遍遍的讲,讲过几遍之后,家长就可以拿出幼儿园的图片儿,指着上面的图画给孩子讲幼儿园的故事,指出园长的名字,每一个老师的名字,告诉孩子,园长是做什么的,幼儿园里有什么活动,还可以找一些关于宝宝上幼儿园的故事书讲给孩子听。
二是初步的体验。这个时候家长和孩子已经分享了许多关于幼儿园的故事,也刺激了孩子对幼儿园的注意,接下来就可以和孩子一起用过家家的形式体验入园了。比如家长扮演老师,孩子扮演小朋友,从早上入园开始演到放学,将幼儿园可能遇到的事情全部编到过家家的程序中玩过几遍之后,再让孩子扮演老师,妈妈扮演小朋友。
之后就可以带孩子去实地参观了,尽量选择不同的时段到幼儿园的外围参观幼儿园的生活,使孩子将和妈妈玩游戏的经验与真实的幼儿园生活联系起来,进一步深化对幼儿园的认识,排除陌生感。
切记不要只用滑梯,蹦蹦床等活动器械吸引孩子,使孩子误以为幼儿园是一个像游乐园一样的场所,玩了过了就可以回家。避免孩子入园后发现幼儿园并不是当初体验的那样而造成失望情绪。
入园以前利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做好以上准备,孩子入园后虽然也会哭,但心里不会那么恐惧和痛苦。
3.
孩子入园期可能出现的状况。
因介绍不当,引起孩子对幼儿园的失望。
如说老师特别好,他们就像妈妈一样。
孩子发现老师并不会像妈妈一样对待自己,他们的眼神和处理方式都不像妈妈,在还没有适应老师的时候,他们就会感到恐惧。
小朋友都上幼儿园,他们在幼儿园可高兴了。
孩子上幼儿园后发现小朋友们哭的很厉害,而且有小朋友打他,还有小朋友不理他,这些都会让孩子不理解而感到没有安全感。
幼儿园每天给小朋友吃漂亮的小蛋糕,幼儿园的饭可好吃了。
当孩子发现幼儿园的饭不是熟悉的口味儿时,可能会不接受,认为幼儿园的饭不好吃而感到失望。
……如此等等的话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不要用语言笼统地描述幼儿园怎样好,而要用生动的故事给孩子演示一个具体的印象。
因分离引起安全感丧失。与父母分离,孩子就会感到痛苦,这是无法在入园时获得完全解决的。作为家长只能对将要来临的痛苦做好承受的准备,预先知道孩子和家人分离后到一个陌生环境都会感到非常痛苦,这样在孩子出现痛苦时,家长就不会觉得承受不了而失去了安抚孩子的能力。
孩子上幼儿园后不哭了,并不等于孩子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真正的适应幼儿园要经历一个顺应的过程,从同化家庭到同化幼儿园。要同化幼儿园孩子必须经历一些痛苦的过程。通过改变自己让自己适应新的环境。当成长起了完全适应于其他小朋友和老师的生存方式后,孩子才算同化了幼儿园。
同化幼儿园的过程中,孩子会经历很痛苦的一个过程。经历过这个过程之后,孩子就成长了。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加重孩子的焦虑。所以这段时间家长需要用自己的爱,做好孩子的坚实后盾。
有的宝宝白天在学校很乖,但到家后就会无理取闹。这时候的家长需要让孩子放松的去发泄自己的情绪。宝宝白天状态良好,并不是从心理上适应了幼儿园,而是智商很高的他明白这里不是家里,于是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努力使自己表现为一个优秀的孩子。一天下来,孩子会透支了自己的心力,到了晚上和疲惫不堪,心烦意乱,所以家长要给孩子也安全感,让他放松的去发泄自己的情绪,耐心倾听孩子,如果孩子发现家庭仍然是自己坚实的后盾,就能够补充白天透支的力量。让孩子带着一个可靠的、充满爱的精神食粮,第二天精力充沛地去应付还没有被同化的陌生环境。这对孩子是非常有利的,就像一个吃饱了肚子,要去打仗的士兵,无论心理还是肢体都充满了信心。
4.孩子入园后,家长可以做哪些事情?一般入园前两天会有体验园活动。也就是要求家长陪同孩子来适应新的环境。陪园是一件艰苦的工作。首先,家长朋友应该平静且耐心,由于老师在工作,无暇顾及到每个家长及孩子,所以有时家长可能会有被冷落的感觉,可能就会挑幼儿园和老师的毛病,所以陪园家长要做好思想准备,让自己带着良好平静的心态陪伴孩子,使孩子对新的环境有一种基本的熟识感,这时候陪园期就可以结束了。
陪园期间尽量不要干涉孩子,在老师不要求的时候,不要要求孩子参与幼儿园的活动,不要要求孩子主动向老师问好,更不要反复地劝孩子去参与小朋友间的游戏,以免造成孩子的紧张感,使孩子产生拒绝心理。如果不干涉孩子,孩子就会慢慢的放松紧张的情绪,虽然身体还靠在家人的怀里,但心已经被老师和其他的孩子的有趣活动吸引了。这时,他们会将眼前看到的景象组织成自己的经验,慢慢吸纳,不再感到陌生。
配合老师的工作,当老师要求孩子去参加活动时。而孩子又不愿意离开你的身边的时候,你可以先陪着她走到群体中等他安定下来再告诉她:我不会离开你,就在那边儿小凳子上等你,别让孩子待着不动,让他发现自己离开了家人也没有什么危险,这是建立安全感的第一步。
如果老师不要求参加活动,那么就随孩子的意,孩子愿意离开就离开,不愿意离开就让他待在你的怀里,要注意的是不要让孩子一直坐在你的身上。要让孩子面朝活动区,使它可以随时走动,选择离开与否。
理解孩子的每一个行为,学会倾听孩子。入园期的孩子情绪会产生很大的波动,较之以往可能会出现更多的闹情绪、发脾气、大哭大闹、不合作、不讲道理的时候。这个时候,父母应当始终保持态度可亲、倾听孩子,给孩子最好的关注,帮他发泄不良情绪。
引导孩子发现朋友。给孩子介绍一个小伙伴,并且经常邀请这个孩子回家一起玩,并熟悉起来。即使这个小朋友不愿意和他玩,孩子心里也已经有了这个小朋友,这会使孩子在家人离开后也感到安全。
引导孩子发现老师。在陪园期对老师也像对小朋友那样指定一个老师,使孩子注意到他,给孩子介绍老师的行为,最好这个老师恰好是孩子的老师,这样孩子可以更快的与老师熟悉,建立起对幼儿园的安全感。
在将孩子送到门口时,家长可以这样做。
陪园期结束,孩子已经基本熟悉了幼儿园。但无论陪多长时间,在家人离开的时候,孩子仍然会感到痛苦,孩子入园有两部分恐惧,陌生的恐惧和分离的恐惧。陌生恐惧可以利用陪园解决,接下来需要解决的是分离恐惧。
陪园结束那一天,要事先和孩子说好:“今天妈妈要离开,放学后会再来接你。”到了幼儿园,妈妈要快速的把孩子放到老师的怀里,放松地微笑着与孩子说再见,然后马上离开,接下来的事情交给老师处理,这样几天过后,孩子就会发现妈妈离开后并没有什么危险,也就不会感到严重的恐惧。
离别时切记与孩子缠绵,实际上,这种缠绵都是家长不信任孩子能够承受离别的表现,更多的情况是家长自己不舍得离开孩子,给孩子说很多的话,讲很多要离开的道理,不断地重复与孩子拥抱。这一过程使孩子酝酿了过多的离别悲伤,你的行为又暗示了离别是一件艰难的事情。孩子就会朝着家长暗示的方向,使这一过程变得异常艰难起来。
孩子入园的经历是一个成长的飞跃,家长如果能跟孩子一起成长,对孩子将来的帮助就奠定了很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