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国庆的时候一次性放假放了七天,回想一下高三的时候只放了三天,对比起来总觉得假期长得简直奢侈。没有什么计划,也没有什么约会,所以也没有什么出门,一号二号三号,在家连着宅了三天。
曾经很向往的时间自由和没有被作业支配的感觉其实也没有那么好,很空虚,说实话。
空虚到可以让人怀疑生存的意义。
嘛,不过可能也只有这个年龄段的宅在家里无所事事的单身狗会这么想想吧,现充们可能还在为国庆给女朋友买什么好或者和女朋友去哪里玩这类的事情而烦恼,算是甜蜜的烦恼吗?
但是总不愿意就这么发上一整天的呆吧,所以就挑了一部番剧来看,是挺火的一部番,叫做碧蓝之海,不过之前看的漫画版不是太吸引自己,所以也没追,等到现在才看应该算是补番了。
但没想到动画意外的搞笑而且有劲,连着看了好几集没停下来。但当我在看到中间一集的时候突然被一句台词给戳中思绪,引发了这份联想。
“没有人会希望自己的喜好被否决的吧。”一开始就觉得这句话很在理,接着又是一句:“同人分享自己的喜悦的心情。”
对,这就是分享了。我恍然。以前上小学时看了不少小学生的鸡汤文,一份开心分享给别人就收获了两份开心什么的,这类的句子简直不要太多,小学生也不是完全哪么蠢的,这样的句子看多了实在是有些让人反胃,有一种明明我心智已经在成长了你还把我当幼稚园小屁孩看的不适感。这又涉及到另一个问题了,小孩子的被承认的满足感也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家长和长辈们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吧,不过再扯下去就脱离主旨了,所以就此打住。现在仔细想想,其实那些未尝没有道理,只不过文章是给小学生看的,用语太过粗浅了些罢了。
简单想一想,你了解或者是获得了什么体验,这些东西会让你感到愉快,很多人不会仅仅满足于自身单独的愉快,而是下意识地想要将它分享出去,一方面获得自我价值的肯定,因为自己让别人感到了愉悦,另一方也面在他人感到同样的愉悦时将自身的愉悦扩大和拓深。
根据马斯洛金字塔理论,分享快乐这一行为应该是同时满足了第四层尊重的需要和第五层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人作为本能地趋利避害的动物之一,做出这种分享的行为可能也是一种自然选择留下的结果。
但现在年轻人的圈子里,更多人,不,应该说是绝大多数人用另一个词汇来形容这种行为,这个词汇大家都很熟悉,就是安利。
作为基本大众圈都涉及一些的我经常会听到如下对话:
-诶,我给你安利个XXX。
-呀这个我听过,感觉挺有意思的,这安利我吃了。
或者是这样的答复:
-啊,我对这种题材的无感啊,不吃不吃。
其实用这种词汇来代替分享这种正经词汇很符合年轻人的需要,话说现在的年轻人我感觉就是靠这些替代词汇或者流行词汇来区别的,如果一个中年人也会玩梗会抖机灵会各种时兴的网络用语,相信很多年轻人都会对他很亲切,因为没有隔阂嘛,但如果一个二十来岁的青年对此一点也不感冒,虽说也不至于交不到朋友的地步,但聊天的题材就受限很多了,难以享受到年轻人用流行用语的快感。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
言归正传,其实我真正想怀疑的,是安利这个词是否真的可以做到完美地无缝替换掉分享这个词。
我再强调一次,是我自己认为不可以,因为很多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按我的逻辑来,简单地想一想就可以得出这个结论了,首先安利这个词,就带有一些组织性地扩散某东西的受众的性质,倒不是说显得给人推荐得不是那么有诚意,但总感觉比单纯的分享多掺了点什么东西进去,显得有些不是那么纯粹。
分享的话,则是单纯地从精神方面出发,以一种“想让你体会到我体会过的快乐”的角度,来给人推荐。
到这里就已经很明了了吧?分享就是简简单单的我想让你快乐的一种行为,不论你接不接受他的分享,他的本意是好的呀。安利这个词则显得中性得多,因为词的来源,它不可避免地沾染上一些组织化商业化的气息,尽管用词的人可能没有这个意思。
写到这里,我忽然又想到,这是以分享快乐的东西为前提的论述,但如果是分享一篇虐心的呢?
可能是想得到所谓的通感或者共情的东西吧。不记得是谁说过的,所谓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事物撕开给人看。在共同体会过一种遗憾、悲伤的心情后,双方很可能会有一种同甘共苦的感觉。如果说朋友是用许许多多的共同点来链接的(这一点其实可以扩大来论述,就算是毫无共同兴趣爱好的两个人,在共同经历过一段不寻常的经历之后,也就有了一个链接点,双方很可能会成为朋友,比如电影冰河世纪,主角几个人不正好就是这么凑在一起的吗?),这样,就多了一个共同点了,也就等于是说,加深了与朋友的羁绊。
是了,这才是分享的目的。我想和你拥有更多的链接点,想和你,成为更好的、更相互理解的朋友。
我认为这个隐藏在词汇表面下的暖流涌动的意义,是很难通过安利这个词体现出来的。
其实我讲了这么多,很难会有人选择去看下去,因为这是一篇既没有文络也不具有什么吸引力,甚至连主题本身的意义与否都存疑的文章。
但我还是想随便谈谈,谈一些我想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