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振委会推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春晚的一场机器人舞蹈,给我们揭开了人工智能的神秘面纱,让我们见识了它的强大。
之后,关于人工智能,关于deepseek,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我们发现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不管我们接受不接受,人工智能已经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而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危机感。
昨天看了一个视频,机器人挎着“小蜜蜂”走进课堂,给学生们上了一节关于ai的科普课。
老师站在教室一隅,静静地看着机器人讲课、提问、互动。我在想,此时此刻,这位老师有没有感知深深的危机感正扑面而来呢?
即便是我们在这一刻,也会想,机器人能上课了,还要老师做什么?老师和机器人的知识储备量相比,很显然有着天壤之别。人脑的记忆,哪里能赶上互联网搜索引擎的速度?
听说某医院,机器人已经代替医生开始问诊,效率高,出错率低。关键是,它可以24小时不休息,这是医生办不到的。
昨天一个朋友向我推荐了deepseek,她说,它就像一个百岁老人,脑子里装着千奇百怪的答案,你只要问它,一秒出答案。
我最近失眠严重,便问了deepseek,一秒后只见页面上不断地输出,洋洋洒洒千字文,不但详细地罗列了病因,还给出了很多建议。
且不说这些建议有没有用,有多少可操作性,但不得不承认,它在内容输出方面,的确很强。
听说在写作方面也很强大。
今天看到原央视主持人赵普,根据自己最近参加摩托车越野的经历,让deepseek写一首苏词,结果出来,真的是写得太好了。
不但写得唯美,而且还有详尽的讲解。关键是,它的速度很快。曹植七步成诗,它的速度何用七步。
我就想,它写诗写得好,也能代替人脑写文章?
于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让它写了一篇见闻。写得快倒是真的,它能搜罗网络上所有相关的话题,但整个看下来,并不如人意。
它更像是一道预制菜,你说能吃吗?能!你问,好吃吗?不好吃。整篇文章中规中矩,更像是知识罗列,缺少了文字之间的灵动与温度。
我们常说,人如其文。每个写作者在写作时,在写词用句上,都带着自己喜好,自己的特色,正因这样,才有了不同的写作风格。也让文章有了不同的色彩,不同的温度。同时,也更有辨识度。
这是人工智能代替不了的。
如果用deepseek写一些公文,用在工作中,说实话,的确不错。因为他可以综合网络的所有相关信息,快速整合出你想要的答案。
它的写作之快,内容之丰富,的确会让工作事半功倍,大大提高效率。
但是,要想写出一篇有温度,有情怀,有个体特色的文章来,deepseek还是有它的局限性。
但总体来说,人工智能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危机感,这种危机感遍布各行各业。
这种危机感是压力,也是动力,促使我们为未来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考量。
人工智能发展到现在,既是时代的产物,也是社会的必须,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接受,它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
我们需要辩证地去看待这件事,选择性地让它为我所用,我想,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