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北京郊八区常住人口,以前在北京北三环的医院进修的时候曾经租过那附近的房子,租了有两年差不多,后来生了孩子,由于拖家带口房租较贵,所以就在进修的最后一年搬回了郊八区租房,那时候每天坐公交车上下班,公交车是在高速公路上跑50公里,然后进去北京五环里,在三环边上下车再转一次公交就可以到达进修的医院了,这样的车程大概是单程两个半小时,每天一来一回得五个小时放在路上。北京城说大它就大,说不大它好像也就没有那么大,感觉是越往外环走,就越是走不到边一样。曾经换临时住所的时候去过回龙观,天通苑,北七家做市场调研,车程都不短,房租也不便宜,所以后来决定还是通勤,继续待在郊八区。住得宽敞,不吵不乱,环境优雅,治安也比那些地方强上不少。
后来,医院里有一些实习的小妹妹,她们毕业以后打算就在北京发展的人会跟我这了解一些当地的情况,我就推荐她们住在怀柔,因为怀柔的房租与她们的工资是相匹配的,坐公交走高速进北京城上班,用时比地铁短,交通费也更便宜,房租也划算,而且花同样的价钱,住在怀柔会比住城里条件好很多。
后来,我进修结束了,回到自己就职的医院,生了第二个孩子,买了本地的房子也买了属于小两口的车子,进北京城就很少再坐地铁公交了。这时候才发现,原来,北京城的公路都是给“京牌”车准备的,原来,北京壮观的立交桥,宽敞的马路,与北京城的地下交通完全是两个世界。那些住在北七家的天通苑的,或者是大兴房山的地铁沿线的北漂族,每天为了挤上进北京城的地铁,可能只在地铁站外排队就要排上一个小时,然后他们的交通费也是十几块钱,租房费也不会便宜多少,而居住的社区,人员混杂,缺乏安全保障,甚至挤在昏暗的地下室或者楼梯间,生活缺乏质量。
2018年,北京有多处外来人员聚集区起火,致使北京市政府对这些区域的人员管理加大力度,甚至有很大一部分人被迫离开北京,这是大城市的残忍,也是人的悲哀。
2005年我还在读高中的时候,每个月会去报刊亭买《读者》,那时候《读者》作为亚洲销量第一的刊物,其受众当是初级知识分子,可是等到2012年我大学毕业的时候,却发现,随手拿着《读者》看的竟是那些坐着火车硬座甚至买不上坐票只能站着去远方城市打工的农民工。当我发现这件事的时候,我才恍然发现,我已经有许多年没有在买过《读者》了,虽然我读大学的城市就是《读者》总部的所在地,但是它的影响力和名声好像大不如前了。
这个时代的进步是空前的,只要一步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就很容易落在别人后面,如今的《读者》不知道发展得如何了,就像路边的公共电话亭也不知道被拆了多少了,就像不知道哪一天开始,东直门枢纽站门口的报刊亭也悄悄地消失不见了,就像我也不知道有多久,我没有坐过北京的地铁和公交了。
终于赶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2020年,我住进了有本人产权的小屋,没有本地的房产得以置换,也没有依靠双方父母的固定财产帮扶,靠着自己工龄和公积金社保卡走了商业贷款才将首付凑齐,如今,算是千辛万苦才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房产和车产。
我曾经以为,自己虽然空有一张北京人的户口页,却并不配被称为北京人的资格,所以,我戏谑地称自己是“山顶洞人”,如今,当自己得以光明正大地开车走上北京的地上公路,走上北京的立交桥,得以直面北京的交警,我才恍然觉得,现在,可以有资格称自己一句“北京人”了吗?
有多少北漂来了这里又离开这里,有多少沪漂去了上海又回到老家,北上广永远有讲不完的故事,抹不完的眼泪,就像这北京的城市分布,要么得有一技之长,过人之处,要么需要绝好的契机,能吃苦脚踏实地的本事,否则,那天天挤不完的地铁,望不尽的黑暗,这个城市里的美景永远不会属于你。
北漂的你是否每天在疲于奔命,有挣钱的时间就没有花钱的时间,有赚钱的机会就顾不上去欣赏城市的繁华和生活的美好。虽然上下班时,你骑着单车,也能享受各个商圈的人声鼎沸,但当你回到自己的狭小出租屋,面对得仍然是自己的一日三餐和月薪房租。
这是这个城市的残忍,也是这个城市的魅力。有一些繁华终究是昙花一现才是美中致胜,有一些景色终究是与我无关才能显人生滋味。
今夜游京城有感,随笔至此,但求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