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有一种特别不舒服的感受,就是在价值观的矛盾中纠结。
我总感觉大多数人都是短视的,只关注当下利益。无论是公司老板、同事,还是家人、朋友,他们基本上都天然认同,并追求短期利益,希望所有的行动都能立竿见影。
而且为了短期利益,他们不相信长期价值,怀疑、甚至蔑视长期价值的道理。
长期收益的价值观是我的坚定信念,我发自内心地认可。然而,追求短期利益的价值观是大多数人的共识,它无处不在。
一方面我认同长期价值,一方面我又必须面对短期价值。不仅我周围的一切相关的人都需要短期价值,我自己也需要短期价值。
短期价值观就像汪洋大海一样广阔,常常挤压得长期价值观没有伸展的空间。
如果我要把长期价值作为一切行为的准则,就会成为许多人短期价值观的阻碍,就会在各种的关系中被质疑、被排斥、甚至被敌对。
压力之下我常常选择妥协,一屈服就丢失了信念。
为了正常生活下去,也为了不费力、不遇阻碍,我只好去认同、去支持、甚至践行短期价值。
这正好可以用从众心理来解释。从众心理,每个人都熟悉,因为从众更安全。从众就会被当做同类,异类总是不受人待见。
人们常说,小时候每个人的个性都很鲜明,有棱有角,经过了生活的磨炼后,大都就变得圆滑世故,没了性格。
也许大多数人都和我一样,曾经都想坚持长期价值,最后被和谐成了大众的一员。
因为劣币驱逐良币是很普遍的道理,生活中随处可见佐证的例子。
比如挤公交车,在乘客众多,公交车相对紧张的站点,每天都在上班时间发生拥挤,如果你不愿挤着上车,就只能等下一班,再下一班……那么每天上班就必然迟到,为了不迟到,怎么办?你只有成为向前挤的一员。
学校图书馆里,同学们都去占位子,你如果不去占位,位子就会被别人全部占掉,你是站在旁边学习,还是占位子呢?最后你也只好成为自己讨厌的那种人。
我不是那种轻易被同化到劣币中的人,即使不得不做短视的事,心中也会反抗,因为这种行为违反了我心中的长期价值观。
现实与认知的矛盾,迫使我在两种价值观中不断切换。
然而,我也会质疑自己,我之所以感到矛盾和痛苦,说明我的造诣太浅。
从古到今,多少圣人才俊,他们又何尝不是生活在现实中。然而他们却能够建立丰功伟绩,立功、立言、开太平。
所以,我需要做更深入的思考。
短期利益与长期价值是天然对立的吗?很多时候他们确实对立,但又不全是。
长期价值,也需要短期价值的支撑,甚至短期价值还能决定生死。如果死都死了,长期价值还怎么实现呢?
所以,我会想,追求短期价值收益,要符合长期价值原则,把短期价值统领在长期价值之下,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理论上确实自圆其说了,可是现实就是残酷,有时候为了短期利益,我们就是会违背长期价值原则,这叫做犯错。
信息驳杂,关系隐晦,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很多。短视的起因,或是为利益,或是因为情绪,或是认识局限,或是压力所逼……
人人都难免做出短视的选择。短视必有更大风险,为了控制风险,我们就要立一个flag,即长期价值原则。
人们无知是必然,被误导是必然,被欺骗是必然、犯错是必然。然而,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我们需要始终牢记,并尽力践行长期价值原则。
据我观察,多数人都会在行动上选择短期价值,而在说辞上会同意长期价值。
无论怎么想,怎么说,最后都不如怎么做,身体最诚实。
人们做事,总想立即见效,总想有捷径可走,总想找到秘籍,这种短视价值观有它的深层原因。
一个原因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第一需要就是生存,如果当下不能存活,怎么会有以后的长期价值。
在生存第一的严酷的环境中,逃离死亡威胁、活下去,就是最重要的事情,而这种挑战总是高频地发生在当下。短期价值是一种本能,是写在我们基因里的生存意志。
另一个原因,人是社会化动物,人人都生活在关系之中,所有人都被各种关系连接和包围,关系的力量很容易同化身处其中的普通大众,所以人们都有从众心理。随波逐流是人类的共性。
然而,人类并非一直短视。其实我们早就找到了那些最高深的智慧。就是那些朴素的道理,最普通、最老生长谈的、最基本的道理。
它们看起来像空气、像水一样的平淡无奇,却又无处不在。
可是大部分人往往视而不见,甚至看不起它,总有少数智者认识到这些智慧的价值,并做到知行合一,切实践行这些平凡的道理。这也是他们能够成功和伟大的原因。
由于人们价值观的不同,对那些平凡的、基本的道理,就会有不同理解。许多人必然一直误读经典,或者被错误的理解误导。
所以即使那些智慧流传了几千年,时至今日,也还是被误读,被曲解。
比如《孙子兵法》作为中国最古老、最著名的兵书,被无数人推崇,流传了两千多年,至今依然公认为高深的智慧。
可是一路下来,它的基本含义被各种误读,错读。我们看下《孙子兵法》所表达的基本价值,基本原则:
孙子兵法,
不是战争之法,而是不战之法。
不是战胜之法,而是不败之法。
不是以少胜多之法,而是以多胜少之法。
很颠覆大多数人的认知吧!
都认为《孙子兵法》是教人打仗的,是教人打胜仗的,是教人以少胜多的,没想到实际含义与多数人的理解完全相反。
流传两千多年的著名经典,都被多数人误解,可想而知其它的经典,其它朴素的道理,也很难被正确理解。
为什么会这样呢?
人的价值观从底层决定了理解的含义。所以学习任何知识,理解任何方法,都要首先从摆正价值观开始。
最高超的技巧,最高明的方法,最高深的道理,就是正确的价值观。
现实却是,人们不易掌握,常常被误导,被曲解,被欺骗,被蒙蔽……
佛学讲,要普渡众生,因为众生皆苦。每个人本来都有佛性,只因无明遮盖,所以佛性不明,就像尘埃掩盖了每个人都拥有的佛性光辉。
眼睛所见,耳朵所听,鼻子所闻,嘴巴所尝,身体所感,头脑所思,都可能是假象。从根本上说,都是假象。
王阳明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我明白他说的此心光明,就是光明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