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山顶立
自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自贡看见老师评论了三个同学,自己忍不住了,突然起来发问,老师,你看我怎么样?孔子对他说,你是个东西,我们曾经提到过,中国人骂人的习惯,往往会说你是什么东西?人要构成一个东西,可也真不容易,等于说你有什么名堂?我自己想想,的确什么名堂也没有,只会吹牛。可是在这里孔子等于说自贡,你已经成了一个典型了。自贡又再问,那我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孔子说,你是个瑚琏。瑚琏是古代的玉器,这个 玉器,还不是民间普通老百姓可用的。是古代用来供于庙堂之上的,相当于中央政府,皇宫的布置,摆在上面,非常简洁庄严。为什么呢?它是高贵清的象征。自贡形成这种精神的典型,未免有点太高,太贵,太清了。古代要在国家有大典的时候,才请出瑚琏来亮一下相,平常的时候,只好锁在柜子里藏起来,保护起来。
一天,同学拿了张钞票说,好脏,要当心细菌,我说,这就是人生者哲学的写照。人如果拿了一个新钞票,喜欢它,总想多保留些时候,旧的钞票,先拿来用掉,所以钞票越旧越容易流通,同样道理,好的东西深藏不露,保存起来,自贡就是这样一个被存起来,保护起来的 人物,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后来孔子自己的父母 之国,鲁国---有难,孔子想要自己 出马解决,同学们劝孔子,您老人家不要去,让我们出去替国家办外交。孔子说,自己国家的事,不能不管了,还是要去。后来自贡来了说,老师,我去。孔子立刻答应让自贡去,自贡是政治,经济,外交,工商,样样皆通的大通才。国际上走一趟,游说诸侯,就把鲁国稳定下来了。我们知道吴越之战等等大战争,最后的决战,他就吴齐之战开始的,自贡为什么要把战争挑起来?因为齐国要打鲁国,他就吴齐之战开始,一路挑下来,把越晋也挑动了,这么一来,于是鲁国就泰然无事,他才具之高,本事之大,于此可见。但是后面还会讲到自贡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后来他官不想当,什么都不想做,专门去做生意,而且 做生意总发财,孔子晚年的生活好像都靠他照应的,自贡这个人就是豪迈慷慨,什么都不能拘束他,但是他绝不骄傲,所以孔子说他形成了高贵清的风格。对低下的事情不屑去做,就成了瑚琏的典型了。
深深海底行,下面再说一个孔子的学生冉雍,号仲弓,比孔子少29岁,是平民出身,但是孔子认为这个学生有帝王之才。颜回固然是道德学问都好,可以传道,但不一定能成帝王之才,或者做惊人的事业,这里提到冉雍。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或是不定词,不知道谁看到孔子对冉雍太好,有点不服气,就对孔子说,你经常说冉雍非常好,他人是蛮好,仁慈,爱人,宽宏,厚道,优点不少,就是有一点,说起话来不大动听,态度上也不随和。--不佞,这个佞字的意义。以现代化来解释,就是即会吹牛,又会拍马,不佞就是口才不好,态度也不是很好的样子,孔子听了这个人的话以后,对他说,焉用佞,一个人为什么要耍嘴皮子呢?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他说耍嘴皮子是最可怕的,会讲话的人常犯一个毛病,喜欢用嘴巴得罪别人或刻薄别人,说话刻薄别人的人,常常被别人讨厌,有时言语给人的伤害,比杀人一刀还 痛苦,所以御用以口给,用嘴巴和别人对抗的人没有做到仁的修养,光是利嘴有什么用吗?这一节首先讲明人格修养 的标准,其次说明了孔子再三强调以冉雍为榜样 的道理。
立己易,立人难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漆雕开是孔子学生中专门研究历史的,从史记上知道,他曾随孔子学习尚书,尚书就是现在说的书经,是孔子所整理中国上古的历史 资料。他年纪比较大一点,只少孔子11岁,漆雕是姓,名开,字子若。
这里提到,孔子有一天对漆雕开说,你的学养已经可以为社会服务了,出去做官吧,可是漆雕开说,老师,谢了,对这件事,我没有自信,这句话蕴含的修养很高,他是说你让我出去做事,我真能够替国家,为社会做得了什么事吗?我的学问够吗?你吩咐我做什么都可以,但是出来为别人担当大事这一点,我没有自信,我不想出去做官,孔子听到这样的话,高兴极了,因为在他的学生中,也有许多是急功近利的。
孔子 周游列国,自己尽管穷,尽管倒霉,但每个诸侯对于他的推荐,还是要买账的,同时,孔子的学生在外面了不起的也很多,当军事统帅的也有,当行政首长的也有,权位很高的也有,只是每一个诸侯都不敢用他,因为他的学生太多了,在当时那样少的人口---大约几百万人口,他就有三千弟子。以今日人口比例 来说,他该有多少学生?而且学生们对他都很忠实,他只要动一下,任何一个诸侯之国都可能会动摇,谁敢用他?但是他的学生一个个出来都吃香,因此有些孔门弟子,很可能也想走他们老师的路线,又少到多的聚众讲学,拉走了孔子许多学生的例证。便可推想而知,但是漆雕开,听到孔子叫他出来他反而说对 做官这件事没有自信,由此可见他为学之城,行道之笃。所以孔子听了非常高兴。
孔子要出国
老师论评学生的记载到这里,又一转,来一个轻松题材。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其材。
这是孔子晚年感觉到,文化 衰颓的振兴以及社会风气的挽回,犹如海上仙山,可望而不可即,所以他感叹说,今日文教,德育的路是走不通了,世界变了,大家都现实,对于文化没人 研究了,还是出国吧-----这个出国, 不比现在是好事,那时出国是很痛苦的,海外都还没有开发,完全是原始状态,那是去受罪,现在出国还了得,如果孔子要想为功名富贵而 出国,就不是圣人,跟大家一样了,他当时还不是坐船出国,而是乘桴。
古代交通不发达,把一根大木头中间挖空,就成为桴了。当时江南一带是用木筏,竹筏,在北方多半用桴。他感叹的说,万一自己在中国无法传道,无所作为,那只好做个独木舟,到海外野蛮的地方去归隐,默默无闻以终此生。到那时候,大概子路还会跟我一块走吧(子路武功好,是弟子中军事成就最大的 ,有统帅之才)子路在旁边听了老师 这句话非常高兴,好像孔子马上就准备出发发样子。所以孔子说,子路的武功,勇气都超过我,但是他的暴躁也超过我,对于事情,不知道仲裁,不明段,太过偏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