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因为想学化妆,于是加了个微信公众号,创设公众号的人倡导白领生活妆、营养学、健身和读书,主张女人要内外兼修、精致生活,我挺认同的。看到她在组织相关微信群,于是加了她做群主的读书微信群。然并卵,一进群就看见群规,每天必须在晚上九点之前在群里发表一篇读书心得,做不到就得在群里发十元红包。群里所有人都做到了,群主发十元红包。谓之“打卡”。思量了一下,感觉说不出哪里怪异,果断退群。
昨天在微信朋友圈看到有个朋友小X也发表了对另一桩读书群“怪事”的感叹。她针对的是付费读书心得分享,也是最近很流行的据说也是很成功的商业模式,微信群里的人不是一起读书讨论心得,而是付费打赏听别人讲读书心得。小X很唾弃,一语中的,“我宁愿慢慢啃,少吃点没关系,也不想吃别人咀嚼过的所谓精华”。和她交流了读书群“打卡”制度,她的反应和我如出一辙,“我才不加这种群呢”,回应说“读书本来就是随心所欲的事情”。
02
最近读书引发的争议好像还不止这两件事情。
前段时间林志颖家的娃小小志“摊上事儿了”,后来被澄清是假消息。说的是2012年夏天,林志颖带着儿子小小志到法国里昂去旅游,恰好赶上读书节。为了鼓励孩子们多读书,当地最大的市立图书馆开展了一项活动:两周内,谁读书最多,将有一份大礼物送给他。小小志参加了活动,十分刻苦,一周后经考核,小小志背会了三本书,别的法国孩子一本也没有完成。市立图书馆工作人员来了,带着一份要给第一名的礼物,要求小小志提前退出。原因是:“因为你的孩子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想争第一,而不理解内容,没有感觉到读书的乐趣。读书不是比赛,没有功利性,他这样疯狂地读,要是得了第一,会给其他孩子作出不好的榜样。所以,我们提前发给你礼物,他退出了,别的孩子就没有了忧虑感,才会用心去感受读书的快乐。”
伦敦地铁也发生过一桩事情,《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赫敏的扮演者艾玛联合公益机构在伦敦地铁上有意识开展藏书行动意图促进公众读书意识,引起了伦敦的读书潮。2016年11月,北上广也上演了“地铁丢书大作战”活动,许多“大咖”纷纷参与。尽管这项活动客观上倡导了读书,但我仍心存怀疑,这样的“明星效应”真能激发大家的读书欲望吗?激发的读书欲望又能持续多久?“丢”的那些书真的契合了“捡书人”的口味吗?那些被“丢”的书今何在?
03
读书无用,开卷有益。
无用说的是读书应源自内心的喜爱,有益的含义则仁者见仁,可以解读为身心愉悦,可以解读为获取知识,也可以解读为读书带来的各种副产品诸如“功名利禄”。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当无用撞上了有益?你又该何去何从呢?
我的朋友小Z会背很多诗词,对她来说,诗词的功用似乎是装点门面。只要有机会,哪怕是朋友聚会,她也会时不时蹦出些诗词。撰写文章,她会把标题起的引经据典、文采斐然,我们觉得“高山仰止”,但有时也觉得过犹不及。
朋友小W的老婆小J是个非常温柔的女孩子,她不属于一眼望去觉得惊人的漂亮的女孩,可为人处事总给人一种恰到好处的舒适,在一群人中感觉不突兀,但从不会忽视她的光芒。后来听她的大学同宿舍同学说她很喜爱读书。于是有人评价她说,她所读的书,走过的路,都展露在她的气质中。
那个光芒四射的民国才女林徽因,能撰诗、善写文、博古通今、学有专长但貌似“招摇”。今人“褒贬不一”,即时在当时也有冰心撰写《太太的客厅》出言隐喻讽刺,还闹出了一段不知真假的“送醋”的公案。无怪乎虽然梁思成的后任妻子林洙的光芒总被她遮盖,但不少人还是对那个默默照顾梁思成但同样颇有才华的林洙充满同情。
04
我喜爱读书,纯为愉悦自己。
喜欢在有阳光的休息日,坐在阳台,晒晒太阳,缓缓的给自己念本喜爱的小说。喜欢在工作日拥挤的地铁上,静静默读篇散文,让喧嚣远去,心沉淀下来。
有时候,我只想抱着书发呆,不求甚解,更不去刻意记忆书中的内容;有时候,我愿意对喜爱的书反反复复耗时一个月或者数个月精心揣摩,甚至隔上几年后再翻上几遍,因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经历,体悟亦不同。
我喜欢做读书笔记,对一本书、一篇文有感而发,或是对几本书比对深思后有所得,可是天天写心得,我怎么能保证日日均有心灵的“悸动”?又怎能保证没有“悸动”下写出怎样的心得呢?
这样的我,随心随性,怎么受的了天天“打卡”的束缚?
05
“打卡”靠的是外力的束缚,靠的是规则管控,却忽视了内心内生的动力。
一天两天做的到,十天八天做的到,一个月两个月做的到,一年十年呢?倘若“打卡”不是发乎心,固然能强迫自己日日读书有所领悟有所心得,但写出的读书心得的含金量如何呢?何况又加上了金钱的筹码?!孔子尚且对他那个最得意的弟子颜回评价说他可以一段时间保持善,但做不到日日保持善,何况诸如我等凡人?
各有各的选择,本无可厚非。而我,选择远离读书群“打卡”,更希望天下读书人爱书人惜书人,远离功利性读书,回归本心,体味读书之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