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为孩子铺就最美丽的生命底色。
――题记
昨晚,校友群里,有同学表示困惑,说自己的儿子上高中了,理科成绩还不错,就是学不好语文和英语,也不爱阅读课外书。他说无论他怎么苦口婆心地劝说让他努力学语文都没有效果。
因为这位同学经济条件挺不错,有人就调侃式“支招”:“找个中文系美女做家庭教师呗。”“这倒也不失为妙法!”“可是哪敢?不怕美女变成美女蛇吗?”终归是笑谈。
平时也常有家长苦叹孩子一到写作文就无从下笔。如果问我怎么办,我就会建议他们要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并指导他们怎样为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书。
孩子不爱读课外书,主要原因真的出在家长身上。如今的学校教育中实在没有几个语文老师重视孩子阅读兴趣的培养,少数有这份炽热心肠的老师提倡学生阅读课外书还要承受来自方方面面的不理解甚至压力,这其中就包括了不少家长。他们总认为阅读课外书纯粹是瞎耽误时间,能让孩子学习成绩提高才是王道。只要孩子埋头做题,他们就放心了。这是绝对的短视行为啊!
很多家长以为学语文只需要读完语文课本就够了。怎么可能呢?课文仅仅可以说成是为孩子打开阅读殿堂大门的钥匙。课文还可以被比作数学书上的例题,学数学只学习例题就行了吗?谁都知道是不可能行的。
部颁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生在初中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仅初中语文课本里指定要求读的名著就有18部,每学期3本。可是真正做到的学生有几个?语文教学实际情况离“课标”要求有多遥远?
还有些家长担心孩子会不会因为爱上阅读课外书而影响学业。其实引导孩子有节制的阅读课外书并不是难事。爱读书的孩子自己就知道学业是不可荒废的。据我了解,极少数偏爱语文而数理科很烂的学生都是小时候根本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而致功课成绩很差的,后来误打误撞才走进了课外阅读这片美丽的天地。并非因为阅读课外书害得他们学不好数理,恰恰是阅读课外书让他们在了无生趣的学业荒漠中觅得了一块绿洲。我以为学业成绩欠佳的孩子若是能爱上阅读实在是一件幸运的事,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也一定不会差到哪里去。
有人说过,最好的学区房是家里的书房。深以为然。
懂教育、目光长远的家长一定会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引导孩子走上美丽的阅读之旅。陪孩子读绘本、讲睡前故事等,这些都是撒播在教育土壤里最饱满结实的种子。
当孩子慢慢长大,认得的字越来越多,就可以多陪他在书店里、图书馆里逛逛,帮他去买去挑他喜欢的书。久而久之,孩子就自然会爱上阅读。当然,最好的引导是父母自己就有爱好阅读的习惯,并且在家庭里营造阅读的氛围。试想,家里的大人都在看电视、玩手机,甚至在家里打麻将,身处这样的环境里的小孩子怎么可能有心思读书?
回到开头的问题:那些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孩子眼下该怎么办呢?
俗话说: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现在。以前的时光已然错过,遗憾后悔都没有用,批评责骂更不应该(本来就不全是孩子的错),最好的做法应该还是以身作则,侧重于引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外阅读也是。从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出发,为孩子选择最适合他读的书。小学初中的孩子一般很喜欢阅读通俗易懂的故事类、趣味性强的科普类的书。男孩子一般偏爱历史故事、神幻类的书,女孩儿多喜欢文艺性的文字,如校园青春文学类的。未必尽然。让孩子读他感兴趣的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万不可强迫他一开始就读大部头名著,他的能力根本不够啊。除非家长能耐心伴读,跟孩子面对面交流探讨。
引导高中的孩子阅读课外书我没有多少经验。但我想同样可以遵循“兴趣加力所能及”这一原则应该也是没错的吧?这里的“力所能及”既指孩子现有的阅读水平,还指时间的许可度。不关注高考是不现实的,但再怎么忙也总该留一些时间给阅读吧?就算是到了高三至少也可以见缝插针地读一些随时能拿起随时能放下的书。
课外阅读真的很重要!且不去论一个人“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宋:黄山谷)这句话的含义,就算从功利的角度考量,一个不爱阅读的人也是走不了多远的。有数据表明,语文很差的学生考研考博相对来说要费力很多,因为他的阅读能力严重限制了他的视野和理解能力。可以想见,稍微有些难度的文字都读不懂,何谈深入地研究某个方面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