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期间,周末常常去济宁的各处逛着玩。济宁满大街都是小吃,各种各样,琳琅满目。于是,逛街的同时也是品尝各种小吃,感受各种美味的美好时光。
对一个自小在农村长大的人来说,初来乍到,仿佛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切都是新鲜的,虽然当地人已是司空见惯。
周末的早饭是不去学校食堂吃的。睡醒后,和同学结伴,来到学校后边的秦庄路市场,那里有好多早餐摊。胡辣汤就油条是早餐的绝配,先在胡辣汤摊前饭桌上坐定,一人要上一碗胡辣汤,再顺便从炸油条摊子买上两三根油条,喝胡辣汤就油条,简单又可口。

周末外出时,一般是走到哪里就吃在哪里。夏天,一碗凉皮或是凉粉加一瓶三孔啤酒,就是一顿午饭。冬日,一碗馄饨或是一碗汤圆也会吃出满头大汗。吃完后,略作休息,继续下面的路线。
记得一次,在一农贸市场路口,看到一个卖托板豆腐的,把秤好的新鲜热乎的豆腐放在一块长条木板上,然后抹上酱,买者用手拿着托板豆腐吃。第一次看到这种方式卖豆腐,也第一次看到豆腐可以这样吃,很是好奇。了解后才知道这种吃饭来自山东临清,济宁和临清都是大运河沿途重镇,托板豆腐传至济宁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济宁的吃食,记忆最深的是甏肉干饭,类似于砂锅。就是用瓦罐煮的猪肉、鸡蛋,放在车子上的小炉子上煨着,肉和鸡蛋在汤汁里的炖着,香飘四溢,煞是诱人。吃的时候把炖好的肉块和鸡蛋一起放到碗中的米饭上面,再浇上一大勺汤汁,现在想起来就满口流口水。

初次看到小贩的车上写着“甏肉干饭”时,对这个“甏”字念什么拿不准,同伴中大多是山东秀才读半边,后来问过小贩才知道读作“bèng ”。而且甏肉干饭是济宁地区特色传统名小吃,甏是一种盛放食物的器皿。甏肉顾名思义,用甏盛放烹制的肉。起源于元代,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南方的大米从水路运往北方。当时的人们把用陶器炖出来的肉和大米饭放在一起吃,别有一番风味。于是就逐步发展为今日的甏肉干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甏肉干饭不断改进创新,又增加了卷煎、面筋和鸡蛋等一系列菜品。在今天,甏肉干饭已成为济宁首屈一指的小吃。
离开济宁已经二十多年,但对济宁的记忆历久弥深。那些年品尝过的济宁味道,已经浸入血脉深处,永远留存在心中,久久不能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