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曾奇峰曾说:一个人的人格是由他早年所处的心灵成长的环境决定的,在他成年后,他的一切的一切,包括外表和内心,言语和行动,成功与失败,幸福和悲伤等等。都或直接或间接,或明显或隐晦地与他的童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童年的经历,就像一个刻满了各种符号的火红的烙铁,印盖在一个人的心灵之上,即使穷尽一生的时间与精力,都永远无法将这些印记抹去。
正文
幼小的孩子对父母,尤其是母亲,都有依恋的心理需求,婴儿更是只有依赖妈妈或养育者才能存活下来,而如果孩子依恋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得不到适当的回应的话,那么这样的挫折,就将在他的人格上打下印记。早年依恋受挫的人,为了应对这个困难的局面,存活下来,会发展出很多的生存策略。严重者如“自闭症”、“人格障碍”等,暂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我们谈谈其中一个典型的策略:“依恋受挫,转而回避亲密”。既“我渴望被看见,却不敢大声呼唤。”这呈现的是一种矛盾心理:没有得到依恋满足的孩子,内心会有很深的匮乏感,会执着在“被父母看见”的这个点上,为了让父母看见,会做很多的努力:变得更乖巧,更优秀,更完美,更能干,孩子内心有这样的逻辑:没有被父母看见,一定是我不够好,如果我能达到怎样的条件,就能被父母看见和认可了。
如果这样的努力,仍然得不到父母的正面回应的话,孩子会走向反面:叛逆、破坏,让父母伤透脑筋,用把自己毁掉的方式来获得父母的注意,代价是惨烈的。
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济于事,父母仍然没有改变,孩子为了免于这样不断受挫的伤痛,会压抑这份渴望,转而回避亲密,也回避任何需要去争取才能得到的东西。因为当想要去追求某样东西的时候,幼年渴望父母回应而不得的挫折感就会被唤醒,那样的感受实在是太痛苦了,太难消化了,因而在这种感觉还没有彻底淹没自己之前,后退一点比较好,不去追求就不会有痛。因为想要的东西是得不到的,既然得不到就不要好了。而这些放弃追求的,可能是一个心仪的女孩,可能是一个成功的机会。
带着这种心理的人,在生活中会有怎样的呈现呢?
在生活中,他们把自己遁入人群,成为人群中无色无味的一员,内心却渴望有一双眼能穿过芸芸众生,看到他的独特,看到他在这里。
在情感中,他们可能是内心狂热,外表冷漠的人。渴望情感,又拒绝情感;也可能不断的投入到恋情中,但是在每段恋情中都有很多的不满和痛苦,因而很难维系住一段感情。
在工作中,他们往往表现出尽责,努力的一面,这是渴望被看见的驱力决定的,同时他们可能默默的和领导保持距离,或者与领导有不太和谐的关系,容易将对父母的情感,转移到与权威的关系中来。
在事业上,他们多有雄心壮志,渴望有一番作为,但又容易陷入自我怀疑中,在某些关键进展的点上踌躇不前或选择逃离。
在亲子关系中,他们会遇到怎样的情况呢?
一种情况是:很显然,他们的孩子也遇到了低回应的父母,因而也成为和他一样的人,形成一种新的轮回。
另一种情况是:孩子遇到低回应的父母,但还不死心,还在做更多的努力,会不断的给父母出难题,提要求,出状况,让父母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使双方都处于很辛苦,同时未被满足的状态,这样的状态仍然充满了挫折感。
“渴望被看见”是每个人内心的需要
“渴望而不得”是这类人的隐痛
“不敢大声呼唤”是退而求其次的保全
带着深深的渴望与遗憾,继续努力,继续回避,又继续重复下去。
使用的策略和真正的需求总是南辕北辙。
要如何走出这种困境呢?
首先是要对自己的状态有了解,有反观,知道是怎么在运作的,如果没有这份了解,就会一直困在模式里。
再次是释放这“渴望与回避”中所含的情绪,那些深深的渴望,那些得不到回应的委屈与痛苦,因痛苦产生的愤怒,愤怒和爱交织中产生的自责。这些情绪都需要被看见和释放,每种情绪的背后,都有深刻的意涵。也去释怀对父母的情感,看到父母也曾是不被看见的孩子,他们给不出他们不曾有的东西。明白,父母没有做到的,不应成为我们继续匮乏的理由,我们需要自己去完成这种改变。
第三需要去做一些尝试,这或许很难,但需要这一点点的尝试,让我们突围曾经的受限。也需要这样的努力,让轮回的锁链在这一环有所松动,甚至打破。
结语
我们的目标是:渴望被看见,就大声的呼唤,就大胆的去争取,只有大声的说出来,情感才得以流动,而流动的情感才能带来彼此的滋养,如此才有能力去看到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