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一章的时候,不由又感叹了一遍,如果不学习,在育儿上真的是个文盲。父母往往费尽心思,苦口婆心,收获的是不是孩子的好习惯和好成绩,反而是坏习惯和越来越低的成绩。
即使是自己习惯的事,一旦变成义务,就变味了。对于孩子的学习和成绩,家长经常强调的是刻苦,义务。你想啊,我们是成人,也知道交上去的税,是国家运转的基础,但是所有有交税义务的人,都很喜欢交税吗?并不见得啊!我们成人还是有强大的逻辑分析能力的,所以在交税的时候,我们知道这样做最终还是对自己好,但孩子并没有这么强大的逻辑关系啊,一旦把学习变成了义务,就和枯燥、没用、痛苦等划了等号。长此以往,孩子要多大的能力和驱动力才能依旧对学习保持热情?
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吐过总是制造孩子的主动性和成就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一个好的习惯;如果经常让孩子有不自由感和内疚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坏习惯。
尹建莉老师认为小学主要解决孩子学习兴趣的问题,初衷阶段主要解决学习方法的问题,高中阶段拼的才是勤奋。
这是一个因果关系,从兴趣、方法到勤奋,如果没有兴趣,就不存在方法,更谈不上勤奋。而且在学习的各个阶段,兴趣始终贯穿其中,呵护好了兴趣,才可能产生方法,有了星期和方法,才能生长出勤奋。
尽量在孩子面前少提,现在吃了学习的苦,未来才能享受生活的甜,记得我小时候就是这样,爸爸妈妈迫于生活的压力,最关心的就是我吃穿的问题,接下来就是学习和不要早恋。现在不勤奋学习,以后就要吃生活的苦。
在这种环境下,很难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同样的过于强调分数本身,也会忘了分数真正的意义。分数只是为了检验学习,一味追求分数,就会让学习变味,甚至忐忑不安,任何一个人都没法保证,每次都能考高分。
一旦在孩子的学习和教养过程中,如果,发现特别吃力,总是吃力不讨好,或许我们就要向内看看我们的行为是不是让孩子对这个世界,对学习产生误解了?
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早,任何时候开始也都不晚,期待每一个父母都从自我觉察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行为对孩子未来价值观的影响,每个人都出一点力,未来的大环境就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