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一个教育论坛,答疑环节又有家长提出,如何帮助孩子选择职业?
擅长还是喜欢?还是社会需要?
曾经有人说,最幸福的就是找到自己喜欢又擅长而且恰好是社会需要的工作。
但这样的幸运儿毕竟是少数。
其实家长想问的是如何选择才会导致职业成功。
著名主持人王芳在分享她的成长经历时,曾说:年轻的时候她特别喜欢舞蹈,希望自己以后能成为一个舞蹈家。
为此她非常努力,可是不管怎么努力,她都做不到领舞的那个。
后来,她终于承认自己在舞蹈方面的天赋可能不足以支撑她的梦想。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发现自己擅长做主持,因为她头脑灵活反应快、文学底蕴扎实、记性好、口才好,颜值也不错。很自然地,她就吃上了主持人这碗饭,而且做的非常出色。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她的父亲也是一位文化人,她做主持人天生就有优势。
巧合的是董卿的父亲也是一位文化人(某报社总编辑)。难道这仅仅是巧合吗?董卿的古文功底难道不是父亲小时候逼迫她打下的?
王芳为人父母后,她又开始涉足教育领域,又忙着出书、开营,上知识付费节目,也都做的有声有色。而她能够涉足教育领域与她多年在语文和主持行业的积累分不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其实每个人生下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擅长的地方。在这些领域发展事业,我们更容易成功。这也就是著名的“长板理论”。
如果说你还不清楚自己擅长什么,可能是缺少足够多的尝试吧。一个令人惋惜的事实是,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没有足够多的机会去尝试不同的职业。另外,我们可能也因为种种原因丧失了对自己的觉察能力,因而很难分辨自己对哪些比较擅长。更大的一种可能,是在生命早期的时候(青少年时期)未能找到自己想终身从事的兴趣爱好,不能花费足够多的精力打造出自己的“相对长板”,等到成年时发现自己越来越平庸起来。
王芳可能忘记提到的一点是,她是有韧性的孩子。学舞蹈的孩子都知道学舞蹈的苦。能坚持的孩子都不怕吃苦。主持人之路也并非那么容易,她能从众多人中脱颖而出,一定是舞蹈带给她的那份韧性给了她助力。
相比之下,董卿则是被父亲从小开始训练吃苦,抄写古文、背诗、跑步都是家常便饭。因为他的父亲是从农村娃通过刻苦学习考上复旦大学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深知成功的路上,少不了这一份吃苦和韧性的助力。
我们容易忽略的是:即使是我们擅长且喜好的领域,我们仍然会遇到很多挫折,仍然需要用专注和坚持去取得亮眼的成绩,才能避免平庸。
邓亚萍的父亲是体育教练,从基因的角度,体育基因就是她的长板。拥有一位教练父亲是她的优势。
她5岁开始乒乓球生涯,8岁就拿了不少冠军。但在申请进入省队时遭到拒绝,理由是身材太矮小。他的父亲问她是否认输,认输就结束乒乓球生涯。她选择了继续战斗,让自己变成更强的战士,用实力来说服教练。接下来的四年里,她接受了魔鬼式的训练。13岁时她已经是全国冠军。
如果不是热爱和天赋,邓亚萍怎么能够训练3年就拿各种冠军?如果不是因为热爱和对自己擅长的信心,她怎么会愿意4年每周7天x13小时的训练?
但即便如此,在申请国家队时,国家队的5个教练仍有4个反对她进入。
邓亚萍的例子告诉我们,即使是一个拥有天赋、家庭优势和热情的孩子,想要走向更高的进阶,仍然需要刻苦和坚持。她在总结自己的运动员生涯时说:“助我成功的不只有天赋,还有努力训练和坚持,让这一切得以实现。”
巴菲特曾经想通过自己对股票的热爱和漂亮的投资经历去申请哈佛,但是被拒绝了。他很快开始查找其它学校,并且找到了导师格雷厄姆所在的大学。
和邓亚萍的职业生涯一样,巴菲特在投资领域的勤奋和专注也被世人所周知和传颂。巴菲特的父亲在成为国会议员之前,是一家证券经纪公司的合伙人。受此影响,巴菲特10多岁的时候已经展露出对股票的兴趣,他通过炒股赚了很大一笔钱,而且要求父亲带他参观纽约证券交易所作为奖励。
他结婚后选择和妻子租了一套房子住,并把剩余的钱全部拿来投资生息。他们的孩子出生后,妻子苏珊常常被称为“单身母亲”,他们家是真正的“丧偶式育儿”,完全靠太太在支持。朋友们甚至和他开玩笑说,“沃伦,那是你儿子,你认出来了吗?”可见,巴菲特专注于工作到了何种程度。
《滚雪球》中曾描写他要求送报人在午夜时分把第二天的《华尔街日报》那到手,等到第二天早上报纸开始派送时他已经吸收了全部内容。他也常常因为频繁的出差而忍受背疼。
世界首富的努力是否让我们汗颜?但巴菲特其实很早就展露了对数字和概率的天分,他在学校会计学考试的时候,200张卷子还没发完就已经起身交卷了。又一个比你聪明还比你勤奋的人。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这样一种专注和坚持,背后的心理来源是什么呢?
《滚雪球》中还写道,“巴菲特实在是太喜欢竞争了”,他最喜欢玩竞争性的游戏,特别是和自己竞争。
个人认为是竞争意识和争强好胜让他们能够专注和坚持,并忍受挫折。
如果我们想要让孩子出色,我们应该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
短暂的热情或单纯的兴趣是没有价值的,为人父母们最好提前了解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