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紧扣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对持续深化拓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作出部署,明确提出要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
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征程中,基层治理是关键一环。基层,作为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其运行效率与服务质量直接影响着民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然而,长期以来,基层工作者面临着“文山会海”、考核繁重、资源分散等困境,严重影响了基层治理效能与创新活力。因此,推进基层减负,不仅是对基层工作者的关怀,更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迫切需要。
如何才能推动基层减负工作落地见效?
首先,基层减负有助于提升治理效能。减少不必要的会议与文件,让基层工作者从繁杂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服务民众、解决实际问题中去。例如,通过推行电子政务,实现数据共享与流程优化,减少基层重复劳动,提高服务效率。
其次,基层减负是激发创新活力的关键。减轻基层负担,意味着给予基层更多的自主权与创新空间。例如,简化项目申报流程,减少过度监管,鼓励基层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进行治理创新,探索符合地方特色的治理模式。
最后,基层减负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减轻基层负担,实质上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举措。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行政资源配置,构建科学、高效、便民的基层治理体系,能够有效提升国家治理的整体效能。
基层减负不仅关系到基层工作者的切身利益,更是提升国家治理效能与创新活力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