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就像一个孩子,期待每一个节日,也把每一个节日过得有滋有味。
她记得家里每一个人的生日,我小的时候,但凡家里有人过生日,她都会张罗点不一样的食物,要么是长寿面,要么是饺子,条件好一些的时候,还会炒几个平日不怎么吃得到的菜,或者到饭店炒两个菜带回家吃。
以前,没有意识到母亲用心过每一个节日有什么特别,觉得是很稀疏平常的事情。那些大大小小的节日,也权当是一种习俗,一种惯例。
离开家之后,才意识到这样的仪式感有多么值得珍惜。
大学时,我们的生日,母亲都会给我们打电话,提醒说:“今天是你的生日,记得去吃点好的。妈妈也在家给你做了饺子。”这种被惦记的感觉总是很温暖,心里想着母亲还可以借着各种节日来“改善伙食”。现在才慢慢体会到,母亲不是要“改善伙食”,她只是用这种方式在思念儿女们,就像儿女们还在家一样。
《人世间》中,周楠考上大学离家,他安慰母亲说:“别伤心,我只是暂时离开,还会回来的。”周秉琨淡淡地说:“不,这回离开家是永远的,回来才是暂时的。”
父母养育儿女是一个慢慢看着他们渐行渐远,逐渐放手的过程。彼时不懂,以为考上大学只是体验一下人生,“远走高飞”之后终会“倦鸟归巢”;此刻才明白,家终究成了回不去的地方。
这几年,因为疫情,因为工作,因为各种主观和客观的原因,能回家的日子越来越少。
我们的生日母亲依然记得,轮到谁的生日,她会微信发红包,全家人都会给寿星发红包。一年下来,来来回回,这个动作虽然只是增加了GDP,但也将家人间的情感流动了起来。
也许是母亲终于意识到,“儿女的回家只是暂时的,离开是永远的”,她和父亲不再问我们什么时候回家,反而是经常提醒我们“别回来了,带着孩子在路上不安全,家里一切都好”。
母亲也将对儿女的牵挂,细腻到自己的生活中,重新将日子过得细致和有趣。
2000年左右,母亲带我们离开村子到县城求学,这一去就是十多年,很多的节日因为县城不过,便被遗忘了。这两年,父母回到人越来越少的老家,母亲又把这些充满特色的节日一个个拾掇回来。
小时候不知道这些节日的寓意,只是觉得好玩,现在远在家乡,看到母亲精心的安排,才有意识去了解每个习俗背后的寓意,也才意识到这些习俗背后,寄托着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昨日,母亲发来照片,又唤起了我们的美好回忆。每到清明,家乡会捏面花,用面捏出各种小鸟的形状,我们土话叫“寒鸡鸡”,然后把这些小鸟和红枣扎到荆棘树枝上,挂到房间里,等待五一过后,再拿下来吃。
除了捏面花,还有做五色蒜瓣,挂到院子的角落和门把手上。
以前只觉得好玩,过一个月后,那些面花实在是不好吃,但我们也会啃得有滋有味。现在才知道,捏面花这个小习俗背后有如此寓意深长的故事。
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忠臣介子推曾咬牙割自己腿上的一块肉,熬汤喂给饿晕的重耳吃。后来重耳执政,即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为了找到介子推,在大臣们的建议下,在绵山的三面放火,为介子推留一个出口。没想到,介子推留下一句“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之后,死在了一棵烧焦的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放火烧山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这一天全国上下都不能生火做饭,只能吃冷食,还把寒食节的前一天定为清明节,以告诫自己勤政清明。捏面花又称面塑或捏面人,普遍流行于中国以吃面食为主的北方,起源于祭祀活动中用面塑动物代替宰杀牛羊等动物的习俗。
母亲说,这种习俗象征春回大地,草长莺飞,驱瘟辟邪,身体健康。
虽然不在家,但仿佛看到母亲一边将小面花扎在树枝上,嘴里一边嘟囔着“愿儿女们个个身强体健,心情舒畅”的情景。
母亲把每个节日过得红红火火,每个节日,我们也要记得这份用心,和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