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由于上班这段时间,断断续续看得,这一篇应该看了有十几天。所以现在的感受是比较平静的,没有情绪上的冲击,当然也跟本篇描述的是纯粹关于工作,以及中央高层人物之间的博弈,故本身也不会有明显的情感体会。
1970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地区的党委第一书记,也就相当于我们国家现在的省委书记,此时的他才39岁,真正的年轻有为。这里面必须要提一个重要的人物--库拉科夫,当时库拉科夫是中央书记处成员,主管农业相关的。是他在在勃列日涅夫面前的推荐和坚持,最终使勃列日涅夫同意了戈尔巴乔夫当选,其实所谓的当选跟中央直接任命是一回事,那些投票只是走个形式。由于地区的党委书记是总书记的重要依靠力量,戈尔巴乔夫在库拉科夫的提示下前去拜见总书记,那个时候的勃列日涅夫正处在如日中天的时候,拥有非常高的威望。作者某种程度上是得到了勃列日涅夫的喜欢,并且后面加入到了总书记的内圈中,这为他后面作为省委书记施展自己的计划赢得了巨大的支持。斯塔夫罗波尔地区容易受气候影响,收成不稳定,作者希望改善当地的灌溉系统,这在当时的计划经济很难推行,即使是作为省委书记,这只有得到总书记的支持才能实现,总书记同意了建设大型水利工程的做法。工程的进度自然是没有那么顺利的,总书记见到戈尔巴乔夫的时候,总是问工程进展情况,这就为他争取获得更大的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因为总书记的关心就相当于是尚方宝剑。
作者在边疆地区工作了很多年,对于当地的情况是非常了解的,在担任地区一把手期间,通过兴建大型水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了该地区粮食产量的稳定和增量。在此期间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出现,边疆地区有一个很大的疗养院,很多中央的高层休假期间喜欢到这个地方度假,作为一把手,肯定会尽心地接待这帮中央的大爷,其中有一个人物是安德罗波夫,他们之间的私交甚好,可以说作者又称为了安德罗波夫的心腹,安德罗波夫后面继任了勃列日涅夫成为了苏共总书记。
回到莫斯科
1978年,库拉科夫死于心脏停搏,年仅60岁。那么问题来了,谁来顶替库拉科夫的位置呢?这个事情自然是总书记说了算,前面也说到了戈尔巴乔夫已经进入到了总书记勃列日涅夫的内圈,自然获得这个位置也是很容易理解的。于是,1978年冬,作者被选为中央委员会书记(这个职务有很多人),并且顶替了库拉科夫的职位,主管农业。
此时,戈尔巴乔夫可以说是进入到了最高权力角逐的中心,在莫斯科也是广交朋友,与最高权力的核心成员都有很不错的关系,当然最紧密的是与安德罗波夫的关系。
勃列日涅夫之死
在70年代,勃列日涅夫身体正常的时候,对整个权力的掌控是非常严实的,基本上维持了党中央和全局的稳定,至少在权力中心各方都比较平衡,有一个主心骨。当然,这个时期也造就了非常大的问题,70年代后期整个国家慢慢由盛转衰,军工产业与美国不相上下,某些时候军队实力甚至赶超了美国,但是其他方面却严重滞后,人民的生活水平基本上没啥提高,并且这套体制的问题日积月累,已经形成了非常多的毒瘤,正在一步步蚕食整个社会的活力。进入八十年代后,勃列日涅夫的身体情况开始变得较为糟糕,是个人都终有这一天,最高层自然开始了很多权谋活动,谁是下一任总书记的问题是每一人个人都非常关心的问题。勃列日涅夫没死之前,算是逐步确定了安德罗波夫作为党内二号任务的位置,尽管勃列日涅夫病入膏肓,但总书记的授权还是最重要的。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去世,也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开启了苏联最高权力中心不稳定的时代。
权力过渡期
勃列日涅夫死后,安德罗波夫成为总书记,此时党内还有另外一位人物觉得自己也能当总书记,那就是契尔年科,他跟着勃列日涅夫很多年,在勃列日涅夫死前的几个月,契尔年科与安德罗波夫之间就一直在拉扯和拔河,这个过程的前后自然会有很多站队问题,对于中央权力交接与稳定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情。
安德罗波夫在乌斯季诺夫和戈尔巴乔夫等人的支持下,开始了比较大的人员变动,以及推动了一些新的改革,但好景不长,安德罗波夫很快得了重病(跟肾脏有关),并且病情发展的很快,他就要住院疗养,这种敏感的信息很快就会被传开。安德罗波夫在1984年2月去世,担任总书记450天,也就是一年零三个月,这在改革和人事变动方便只能说是昙花一现,反而引起了更多的混乱和人员战队问题。
据作者的描述,安德罗波夫是指定了戈尔巴乔夫成为他的继任者,但是上面提到的另外一个人---契尔年科与他的幕僚操作此事,很快契尔年科就成为新的总书记,开始推行勃列日涅夫的那一套。但是谁都知道契尔年科干不长,成为总书记的时候他已经重病在身,应该是肺部的病,呼吸不畅。很快,1985年3月契尔年科也挂了,掌权400天,也就是一年零一个半月。
登顶时刻
80年代中期,苏联虽然是一个超级大国,但是国内的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了,经济发展落后,人民的生活水平没有什么提高。而当时的美国已经走上了经济繁荣的时期,并且大搞颜色革命,很多美国的东西就开始渗透到苏联的缝隙中,更加加剧了民众对变革的期待,谁不想过上好日子呢。
在党中央,经历前两个老头总书记快速死去,也普遍打成一致希望选一位更年轻的总书记,而在党中央核心核心成员,威望高且年轻的非戈尔巴乔夫莫属。他的最大竞争对手是吉洪诺夫(当年80岁),他在党内的地位和派系是非常有地位的,但他已经80了,不可能会被选为总书记的。后面他也统一了戈尔巴乔夫的提名,政治局一致同意戈尔巴乔夫成为新的总书记。
感言
早年作者在农村劳动,开收割机时,在和平年代,谁会想到他跟将来的苏联总书记是同一个人,电视剧本都不敢这么写,生活就是这样充满戏剧性。主要原因,作者本身特别努力,非常有交际天赋和人格魅力,另外跟他遇到的贵人也特别重要,他的恩师都是在党内的权威任务,对他的提拔每一个都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