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宗明义的总结一下电影:故事讲的是一个恶魔老师和一个偏执狂学生之间,相爱相杀的故事。
19岁少年安德鲁成长在单亲家庭,一心想成为顶级爵士乐鼓手。某晚他在学校练习时被魔鬼导师弗莱彻相中,进入正规乐队,同时也开始为追求完美付出代价。安德鲁越是刻苦练习,与外部世界越是隔膜。唯一理解他的是弗莱彻,但后者的暴躁与喜怒无常扭曲了这段师生关系,更让安德鲁耳濡目染,连带自身的性格亦发生变化。最后当安德鲁终于登上纽约音乐厅的舞台,他才惊恐的发现原来弗莱彻一直等着将他打入尘埃......
片子看得人心惊肉跳,五味杂陈。片中充斥着尔虞我诈与互相倾轧,人物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善恶分明,剧情紧张刺激不落俗套,让人回味无穷。看完后我首先想到的是:电影是分好坏的,那好坏电影的区别是什么?我想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好电影看完之后让人不断的回味思索,如余音绕梁,让人三日不知肉味;而平庸电影就像上厕所小便,过程中感觉很爽,但排泄完之后,提起裤子出了厕所,再也不会想起刚才尿尿这回事儿。
开始看的过程中,不断的想当然的认为是一个传统套路的励志故事。大致应该是男主安德鲁拼命的训练,机缘巧合遇到了严师弗莱彻,然后中间经历许多困难,一波三折,但是最后实现自己的梦想,老师也为他感到欣慰。一直看到最后一场演出,我都以为会是一个什么大团圆的结局。安德鲁重回巅峰而他的女朋友,又一次跟他开个玩笑,又回到他的身边,和弗莱彻两人共同完成精彩演出一笑泯恩仇。但从头到尾我都没有跟上导演的思路,完全的猜错了,思想太俗套…
作为一部音乐片,爵士乐给我的传统印象是一种清舒缓慢的节奏。本片中配乐也主要是爵士乐,但是节奏感觉特别强,节奏不断加快,不断的加快,一直在加快,加快到鼓点要每分钟400拍,观众的心跳也快到了每分钟400。
穿插一个笑话,看完之后心情激动啊,心潮澎湃啊。感觉好牛逼的电影,相见恨晚啊,想把片子分享给朋友们。结果一个朋友他说他正在看一部日剧,然后把豆瓣评分的截图给我发过来。那不是觉得评分9.3分,而这部片子的评分是8.6分。然后他让我睁大眼睛看好哪部剧的口碑好。让人哭笑不得。拿一部口水剧和这么经典的电影做对比。就好像是就好像是哪一部网络作家写的小黄书,和一个大师写的作品做对比。然后说你看这个小黄书大家都爱看,所以它的口碑要比大师的那个作品好。我突然意识到我再也不能浪费时间了,因为这个世界上的垃圾东西太多了,他们和经典的作品混杂在一起,鱼龙混杂。混淆视听。你会一不小心就把时间浪费在这些垃圾上。
中间有一段,两人在爵士酒吧相遇后,坐在一起吐露心扉的对话。老师说出了他为什么这样培(折)养(磨)学生,一番十分富有哲理的话,“人们不理解我究竟在做什么,我不是在指挥,我是在逼着人们突破极限,不这样做,我们就会浪费下一个绝世天才”,“在英语当中没有比这两个词更害人的了,good job”。听完之后感觉好有道理呀,好感动啊。原来弗莱彻是这么的用心良苦,隐藏着如此的深意。结果看完最后一场演出,又颠覆的三观,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儿,让我都怀疑那段感人的对话,是不是他的真心本意呢?就在这个时候影片就结束了,答案犹如永远的飘在风中,无从得知,让人意犹未尽。
看完全片,上百度查看了影片的相关报道,本片导演说结尾实际是悲剧,为什么说是悲剧呢?因为老师的本性还是一个魔鬼。而学生虽然在最后的演出这场二人的对决中取得了胜利。但这惨胜也意味着,他也变成了像老师一样的魔鬼——同样偏执扭曲的人性。
最后借用大话西游中的紫霞仙子的一段经典台词:“我的意中人是个盖世英雄,有一天他会踩着七色云彩来娶我,我猜中了前头可我猜不着这结局。”套在这部电影那因为孙悟空虽然来了,但是也变成了像牛魔王一样的禽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