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周在樊登读书,遇到了《亲密关系》这本书,读完这本书的感受我简直难以形容。
是羞愧,是激动,是释怀,还是感动?
真的说不上来。
我觉得很多人也有跟我一样的感受,所以我想谈谈这本书。
如果一个孩子在童年时,没有得到来自父母关于归属感的感受,以及确定他对家庭很重要时,他就会在一生当中不断地去寻找谁能够给他带来这样的感觉。
是不是?
你说人为什么要恋爱呢?
是为了满足你内心的需求。
可能有人会反驳,怎么可能呢?我是为了真爱呀
不是这样的,你就是为了你满足你内心的需求,只是你自己都不知道。
你要满足你童年的归属感和反复确定你是重要的
为了获得快乐、认同、赞许寻找伴侣,并按自己的期望改造伴侣,如果别人的需求无法满足,就会产生愤恨,埋怨的情绪。
我突然就想起我的初恋男友
他是一个特别温柔体贴细致入微的男生,对我特别好,好到我以为我们肯定会结婚,会一直在一起。
当时的我特别年轻,刚刚十九岁。
当时的我绝对意识不到:我不是爱上了他的温柔体贴,我是在他的身上寻找我的归属感和
感受自己是重要的。
后来我去新疆服役,我特殊的职业性质让我们的问题充分暴露出来。
刚去的时候还好,后来我经历了极黑的至暗时刻,除了家人,我什么都不想要了,朋友、亲戚、包括他,我不想让任何人进入我的世界。那时的我很脆弱,没有应对风浪的实力。
我觉得他不能帮助我任何,我的任何需求都没办法满足。
从愤怒到冷漠,我不知道为什么有这些情绪。
可如何正确处理这些呢?作者的建议就是,如果你能够直接面对你内心当中最深层次的伤痛的话,无疑是解决亲密关系中的矛盾的最好的方法。
可是当时的我不可能。
经历过了那段日子,后来我渐渐明白:我以为我爱他其实是爱他对我的好,我以为的幸福是我的归宿感和安全感得到满足。
而他,没有做错任何事。
没有我的话,他肯定会非常快活和幸福吧
我们需求别人来爱我们,那就是否认我们自己心中有足够的爱。
不管我们多努力地运用暗示或明说的道理,试着让伴侣主动满足你的要求,都是徒劳无功的,因为我们行为背后的需求,并不会让我们感觉到自己内心的爱。
书里还说了解决的关键
在于你自己的内心。
感谢你的父母家人,接收到你父母的爱,回到你小时候的记忆,去感受那种爱。
他们把你留守在老家,他们打你、骂你、惩罚你,把你关到小黑屋里,拿高跟鞋狠狠打你,拿你别人的小孩和你比贬低你,那些唠叨、指责甚至辱骂…
这些都不是他们不爱你,而是他们表达的方式是错误的,他们可能也是被他们的父母这样对待长大的。
可你一旦出什么事有什么危险,他们一定是最着急最痛苦的,恨不得能替你承受,那种心碎是因为他们很爱你。
亲爱的,没有什么是爱不能解决的。
感谢才能换来爱。
从内心当中去感谢父母爷爷奶奶,你并不缺少这些爱,你不需要从伴侣那里获得这些特殊照顾。
学会放手,不从对方身上有极高的期待。
当我明白了这一点,我不再从任何人身上寻求期待。
如果你为我付出了很多爱我会珍惜你,如果你没有给我很多爱,我也绝不要求什么,因为我自己有爱,我知道我是被爱的。
我们对别人的不满都是自己内心的投射。
快乐应当向内寻求。
若真爱降临,你将别无所求。
怎样判断这个人是你的真爱?
——你真心诚意的付出是完全不求回报的,你是听从自己的内心去做的,你甚至连对方回馈给你同样的爱都不要求,无条件的爱。
别无所求。
如果你能不把自己的需求强加在伴侣身上,你就能在自己内心深处找到你真正需要的事物。摆脱了需求的束缚,你就能感受到纯粹的爱。另外,学着接纳你的伴侣,也能让你学习到接纳本来的自我,而不再认为你需要什么来让自己变得完整。
所以我希望每一个人能知道:
一个人的努力就可以让婚姻感情生活变得更好
只要决心选择爱,就能度过所有的困境。
书的结尾说,
在你们这段情感关系中,尽人事听天命,让一切都顺其自然。
有一个人也对我说过同样的话
尽力而为,顺其自然。
这个世上没什么天生一对最般配,也没有人能永远活在火辣、热情、浪漫的亲密关系之中,但我们能在亲密关系的旅途中,学习面对自己最好以及最糟的特质,学习接受和放手,最终找到通往爱和幸福的桥梁。
这篇文章读完能让你觉得
有一点点用,我就非常开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