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并非天生就聪颖过人。他幼时读书,曾因背书不畅被塾师骂为“蠢货”。中举之后,又曾会试落榜。但曾国藩苦读不辍,智慧渐增,慢慢灵窍开悟,表现出发达气象。道光十六年,曾国藩进京会试落第,在回乡途中,看见一部精刻版《二十三史》,爱不释手。但书商开价白银一百两,曾国藩倾其所有也买不起。无奈之下,曾国藩一咬牙,把自己随身的皮袍棉衣典当出去,才凑够银两买下这套书。回家之后,他父亲得知此事,不仅没有责怪他,反倒鼓励他说:“你借钱买书,我不惮极力为你弥缝,你能圈点一遍,则不负我。”曾国藩听后表示:“嗣后每日点十页,简短就是不孝。”从此,曾国藩养成了每天点读史书十页的习惯,并终其一生未曾间断。通过反复读史,曾国藩把人世兴衰看得比别人都明白,这为其今后在政坛迅速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曾国藩应朝廷之召,亲自办团练镇压太平天国。起初,各种事务纷至沓来,各种矛盾纷繁复杂,令曾国藩大伤脑筋。而且,当时官场混乱不堪,曾国藩又不愿同流合污,因此四处碰壁,屡屡受诟。曾国藩家人去世后,他回乡守孝。因为事业不顺,曾国藩在家里心绪不宁,脾气暴躁,甚至引发严重失眠。他的朋友欧兆熊给他开了个药方,“岐黄可以医身病,黄老可以医心病”,暗示其可以从黄老之道中参悟真智。一言之下,曾国藩顿时有所领悟。之后,他反复批阅《道德经》,终于大彻大悟。他由伸而屈、由进而退、由刚而柔,最终完成了灵魂上的一次大转变。一年之后,曾国藩复出。他的处世风格渐趋阴柔,其个人修养渐入静道,曾国藩他依靠的是"以不动制动,以不变应变的 察言观色 "处事风格。整个事业也慢慢迎来了新的高潮。短短几年之后,曾国藩扑灭太平天国起义,名震寰宇,被晚清政府视为支撑危局的顶梁之栋。回顾曾国藩一生,他从一个农家子弟一路走来,最后成为晚清第一重臣、影响国运的关键人物,可以说,他靠的并非他物,而正是他圆融广大的智慧。正是这种人生智慧,改变了他的命运,使他从红尘中茫茫一粒草芥,成长为声播海内、名垂千古的一代雄杰。由此看来,智慧对人们的影响何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