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太平天国的崛起算是曾国藩的人生机遇吗?你怎么看?
我认为大平天国的崛起是曾国藩的人生机遇,曾国藩自当官第一天起就立下了内圣外王、拯救天下之志,他满腹经纶一腔报国之志,遇到咸丰帝“纳言”,他针砭时弊,积极进言,不料触动对方核心利益,得罪了皇帝和同僚,被排挤,济世之才无处施展,他清白为官又喜助人,不同流合污,囊中羞涩致使想探亲都没有路费,母亲过世奔丧回家,守丧读书反思自己政治上的失败。恰在此时,太平天国崛起所向披靡,江山社稷受到威胁咸丰帝寝食难安,下旨命居家守丧的曾国藩出山办“团练”,曾国藩几番纠结,在好友力推之下,抓住了这次机会。
受任于危难之间,他以文官身份行武将募兵练兵之事,步步为营,亲力亲为,终成大事,彪炳史册。
2.说说你对“曾剃头”绰号的看法?(075、076)面对“长沙之辱”曾国藩是如何应对的?你如何评价?(082、083)
曾国藩首先要除暴安良,拔掉黑恶势力,这没有错,面对早就该杀之人,铁腕也没错,因为“治乱世要用重典”,可是他不依法、不取证,直接砍头的做法并不足取,短时间收效明显,他也得了“曾剃头”的绰号。
“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曾国藩几番沉思比较,他把眼光放长远,他重新审视自己的“做圣人”的理想,看淡了当前脚下的这一点坎坷,他先择忍辱,不争一日之短长。“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曾国藩有大智慧,目标明确,信念坚定,目光长远,心胸旷达,以退为进,行动果决。
3.请你总结一下曾国藩如何创建湘军?并说说对你做事的启发?(085、086、089、091、094、095、113、115、118、119、121、123、176)
大志向,一开始就奔着救国,他是创建军队而不仅仅是办“团练”;想清楚,清兵打败仗的原因分析;试验精神和开放态度,练水师……选人用人机制,先山民,重本质;用文人,看重精神力量。
4.你怎么评价曾国藩处理人际关系(概括几句话)?请具体分析一下他和:江忠源(101),吴文镕(104、105);胡林翼(194)、左宗棠(254、255、256、257);王有龄(199、200、201、202)、何桂清(204、208)?当然,你有兴趣,可以继续分析咸丰皇帝、沈葆桢等人物
5.你如何理解“战略”?(135)请分析评价咸丰皇帝的“先伐根本,再剪枝叶”(135)与曾国藩的“先剪枝叶,再伐根本”?(137)
自古以来,“一个高明的军事家,首先应该是一个高明的战略家”,战略,一是要有整体观,能总揽全局;二是要懂系统论,懂得战场是发展变化的,包括敌我双方。一个懂战略的军事家站得高,还要看得远。他的立足点是在战场,这个战场,包含战前、战中、战后的各种要素,得了然于胸,并审时度势。
咸丰帝的战略方案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是因为他只是地图上的战略家,他的信息全是间接经验,他不了解真实的变化的战场。“先伐根本,再剪枝叶”,因为他不知道这个“根本”有多粗壮,拍脑袋做决策,他觉得很简单,树倒猢狲散,根本倒了,枝叶何足为惧。
曾国藩是战场上成长起来的军事家,他读的书也化作了他的谋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他研究地理形势,也研究历史战争,把自古以来江南这片土地上的战争都研究透了,整体把握,系统思考,他提出“先剪枝叶,再伐根本”,有着充分的理论和实践支撑。剪去枝叶,才能逐渐动摇根本,事实证明,曾国藩谋略过人,不愧为一代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