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每当我为了花更少的钱去满足物欲时,结果都是浪费不必要的开支买了一堆无用的东西。
怎样去界定——是为了尝试某样东西适不适合自己呢?还是为了省钱所以放弃中意的,转而买了无用的低廉品呢?
有些东西可能是有用的,只是我连一个月的试用时间都不给它,又何来合适、值得这一说法?
现在分析起来,真的是像断舍离里扔不掉东西的人,他们扔不掉的是物品,我扔不掉的是思想。
为什么会扔不掉?有一个原因在于:你没想明白、没搞清楚你为什么扔不掉。
所以,我为什么扔不掉无用的思想?因为没有什么物品或思想是真正无用的,你从各个角度找,总能找到它的价值。
毕竟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以物品举例,你有一件搁置了几年都不穿的衣服,可每次在扔的时候都会想,我肯定会穿,总有能穿上的时候,总有能搭配的时候。
这就是在寻找物品的价值,你也总能找到它的价值,这若即若离之感,暧昧不清的关系真是让人抓狂。然后就干脆选择逃避、忽视。
当你本身不需要或不喜欢某样东西时,你自然不会去找它的价值。
而当你自己都不确定,思绪犹如乱麻、云里雾里时,就容易“管中窥豹,只见一斑”。很显然,这“斑”不完整,不完整的“斑”有误导性。
写下这话后,我又开始自发的寻找它的“价值”了,其实根本不用找,瞬间跳出——那万一这根管子很粗呢?从里一眼就能看到一整只豹呢?
看见没?看见没?!气不气人,“万一”是个绝逼好帮手。可只有多假设,多站在不同的角度分析,得出的结论才能更精准,更贴切啊。
我感觉我快精分了。
2
真的没法控制,好像脑子里有两个辩论者,你说一句,我怼一句。嘿,怼的还挺有道理。也确实有道理,为什么呢?
因为这个世界是多元化的,人也是多元化且复杂的。我们不可能只用一种标准去判定所有人事物,也不可能只站在一个角度去笃定。这么做是没有说服力的,至少我说服不了我自己。
之前在课堂上,老师拿出一个热门话题要我们发表感想:学校起火,”范跑跑“老师不顾学生安危先跑了。被老师点中的几个学生几乎都是站在道德的立场,指责该老师的行为。
那段时间也有很多关于老师牺牲自己救了学生的新闻,被大众一致好评,但是否也因此,抬高了我们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期许呢?
我后来仔细的从各个角度去想这件事,这对我来说不是什么难事,只要任由脑子里的辩论者厮杀就行了。
难的是只选择其中一种立场(最后我选择了局外人的立场,不去指手画脚,事实上,我也没这个资格)。
辩论者A:站在社会道德角度,该老师的行为与社会倡导的主流价值观相悖。
辩论者B:救学生难道是老师的必须职责?更何况,站在自身的角度,选择自己活下来也没什么错啊。
辩论者A:你说的有道理。可如果站在那些小学生的角度想,在大火中无法自救,痛苦绝望的死去,这老师多少有些不称职。还有他们的父母,怎么能忍受孩子是在老师逃跑才没被救的情况下离开呢。
辩论者B:也是,可他不一定能救下所有学生。还有,为什么没有人考虑到这老师的家人?或许他的女儿根本不在乎他父亲舍己救人的光辉,只想她爸爸能好好的活着,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样有爸爸。
还有他的老母亲,众人的称赞和学生家长的感激可弥补不了她的丧子之痛,更何况,这些荣誉感激能存在多久?总有一天会淡化,最终无人问津。
辩论者A:你之前站在自身角度的那个想法,我觉得吧,虽然不管男人还是女人,又或者任何一种身份,都以“人”为基础——先是人然后再是其他如记者、学生,服务员等等。
但是!我们来到这世界上就是去经历、去成长,最终完善成自己满意的样子啊,在“人”的基础上创造和赋予各种特征,这才是“进化”后的人,而不是刚踏入世界大门的“小白”人。
辩论者B:嗯,你说的也很有道理。
......
这就是“精分者”大脑的日常活动。
3
有句话很实用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具体事情具体分析。
它的好处是能帮你精确到问题核心,还能避免以偏概全的错误思维。
由此引出另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区分事件的不同,然后进行具体的分析呢?又是以什么标准去区分的呢?
首先,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以客观的态度去认知现状。
其次,要清楚自己所选角度,注意这世界不是非黑即白,非好即坏,你可以选择“不去选择”或换个词表示——灰色地带、中立、置身事外。
选择以自己的角度、他人的角度亦或上帝的角度(俯瞰,非贬义)。
最后,坦然面对现状,尊重自己内心的真实选择。
以断舍离为例,客观事实是你舍不得扔(执着于过去,对过去的回忆念念不忘,放不下)、懒得整理(家里一团糟,负面磁场太强大,宁愿在外游荡也不愿回家)或认为这东西还有价值(恐惧于未来,总觉得扔了后万一会用到呢?)
如果做不到,那就在房间静坐,环顾四周,好好看看你的生活,想象明天就要搬家,你要整理多少东西,这些东西中又有多少是多余、不必要的。
搞清楚属于哪一种,当然你也可能同时属于多种。
断舍离是选择以“自己为核心”,而非物品的立场;并选择“当下”,而非过去或未来需要的物品。
围绕三个词去筛选:当下的我需要的,适合当下的我、当下的我喜欢的。切记,这个“我”不是物欲的我。
人只能活在当下,且永远活在每一个“当下”。
断舍离的目的并不在于把东西全都扔出家门,它是一个让人通过直面物品找回真实的自己、勇敢面对自己真情实感的过程。——出自《断舍离心灵篇》
4
暂住此身和此生。你的“此身”和“此生”是轻装上阵还是不堪重负?是置身于轻松自在还是冗余繁琐?这都是你要去想明白的,至少给自己一个交代,不是吗。
我相信一句话,你过去的种种行为组成了现在的你。没有丝毫偏差。
关注具体事情的核心问题,删繁就简,相信我,你会喜欢上这种感觉。
“人生是积累的过程”“人生是做减法的过程”——都没错,错的是我们用以偏概全的视角看待。
简单→复杂→简单,这是人生的公式,也是学习的公式。
简单→简单,这是懒人的公式。
显然,最后得出的两个简单是不同的,复杂过后的简单是你筛选沉淀后留下的精华,纯粹且蕴含能量。不要轻视简单,简单意味着坚固。
在我读高中的时候,桌上总会摆上几本关于“淡定”的书籍,我读懂了淡定的概念,却不懂它的实质。还自以为是的以为自己真的变淡定了。这就是简单→简单。
人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是“复杂”的酝酿,有不堪、愚蠢也有满足和快乐,不要怀疑,一切存在都是完美的,是到达彼岸的过度,而你,就是自己的摆渡人。
人生也是一个做减法的过程,是一个从社会的我,虚假的我、想象的我到内在的我,慢慢地去找到一个真正的我的过程。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是我见过对淡定从容最好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