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鼓励百姓向学读书考取功名,宋真宗赵恒专门写了一首《励志篇》: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愁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意思就是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只要读好书,男儿平生的志愿都能实现。
宋代的读书风气十分盛行,主要有四个方面有利因素:
一是上行下效带动读书
宋初最高统治者积极倡导读书,为一代风气的形成开了一个好头。赵匡胤兄弟虽生逢乱世,出身武职,但喜爱读书,并能认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作用。在戎马倥偬之时,也从未忘记收集图书和读书。史称宋太祖“独喜观书,虽在军中,手不释卷,闻人间有奇书,不吝千金购之”。
宋太宗则充分认识到了图书在治乱教化中的作用,他手不释卷,曾将1000卷的百科全书《太平御览》,一年读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开卷有益”的典故。
宋太祖、宋太宗在以身作则的同时,也劝导臣僚多读书。宋代崇文抑武的政策导向,无疑刺激了人们的读书热情。为了使人们有书可读,宋太祖、宋太宗还十分重视书籍建设事业,包括收藏、整理、编纂和刊印等方面。宋朝建国之时,国家藏书仅有一万余卷。至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已增加到八万余卷。同时,宋初统治者也积极鼓励文化创作,并组织人力、物力完成一些大部头图书的编纂。宋初成为中国历史上文化颓靡近百年后名篇巨帙不断涌现的一个高峰时期。宋初统治者的种种努力,有力地带动了社会上的读书风气。
二是科技进步促进读书
北宋中期以后,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逐渐得到推广,而造纸技术也得到了很大提高,这就使图书的大量翻制成为可能。因此,各种书籍越来越容易获得。技术条件的巨大改善使更多社会成员加入读书行列,促进了读书风气的兴盛。
三是科举选官刺激读书
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对社会读书风气是一种有力刺激。宋代是历史上科举取士的黄金时期。宋代科举取士的范围空前扩大,大门几乎面对社会各个阶层敞开。宋代科举考试实行糊名法、誊录法、锁院法等一系列防范作弊的措施,比以往更加公正。
科举制度的发展使得读书求学、登科入仕已经成了社会成员提高地位、改变命运的主要手段,因而极大地刺激了人们读书求学的热情,以至于出现了“家乐教子”“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的社会现象。
四是教育昌盛保障读书
宋代统治者更加注重教育,北宋有三次大规模的兴学运动,即宋仁宗时期范仲淹发起的“庆历兴学”、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起的“熙宁、元丰兴学”和宋徽宗时期蔡京发起的“崇宁兴学”,因而宋代官办教育十分发达。同时,由社会贤达所开办的书院以及由宗族组织所开办的族塾义学,也很昌盛,即便是偏僻的小村庄,也往往设有“冬学”。宋代的学校遍及四方。如此发达的学校教育,自然成为宋代读书风气长盛不衰的有力保障。
宋代社会环境促成了读书风气的兴盛,而读书风气的兴盛又促进了宋代文化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