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现在来说《尚书》,《三字经》只是用六个字概括出了这部书的体例——典、谟、训、诰、誓、命,这是《尚书》的六类。具体内容大家百度哈。我还是谈谈我自己的理解,以及我使用这部书的方法。
《尚书》其实就是记载战国之前历史的一部书,我们今天能见到的是从“尧典”开始,到“秦誓”结束。时间的跨度还是很大的。但是有一点值得我们去思考,《尚书》只收录了当时一部分国家的一部分正式“公文”。作为“正史”,在大约一千七百年的时间跨度中,为什么只收录了这么一点点东西?
个人观点,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从“尧典”开篇第一段中的“协和万邦”谈谈我对三代以上中华政治格局的猜想。第二就是对孔夫子的“删诗书”的猜想。
《尚书•尧典》第一段对帝尧功绩的表述是这样的:“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於变时雍。”标准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圆满。而这里的“协和万邦”尤其值得注意,当时的政治形态应该就是城邦联盟制,众多城邦为了抵御共同的敌人或者是自然之力,大家联合起来,然后由其中最具有实力的一个城邦氏族为统率,所有的决定是建立在这一担任统领的城邦威望基础上的协议商定。从目前的文献来看,这些担当统领的城邦先后是陶唐氏、有虞氏和夏后氏。个人的猜想,帝尧应该不是一个人,而是陶唐氏的历代族长的统称,至于陶唐氏到底有多少位族长担任城邦联盟首领则不得而知,这完全取决于陶唐氏强盛的时间跨度。所以说作为整体华夏族史书的《尚书》,只记录了关系到整个华夏族命运的历史事件的部分,而对于联盟内各个城邦的事件,是由各个城邦自己记录的,这一点我们看周代历史的记录。《尚书》有“周书”的部分。而周天子辖的各个诸侯国有各自的史书记录自己国家的历史。比如说《春秋》就是记录鲁国历史的史书,其它诸侯国一定也有自己的史官、自己的历史,只是可惜他们只有史官而没有孔子,所以那些国家的史书淹没在了历史长河中。
另一个方面我们从孔子身上来看,历代以来对孔子历史功绩的认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删诗书”,这里的“书”说的应该就是《尚书》,极有可能我们今天看到的《尚书》是由孔子删减过的“华夏史”,为什么要删减,我们看看今天教科书的编订就能体会得到。从帝尧到孔子那个年代,也是将近两千年的历史啦。我们今天给学生编的历史教科书,先秦至今两千多年,不也是只收录了那些节点性的“大事件”嘛。孔老夫子当年教育子弟,也一样。《尚书》只是孔子教学时选用的历史教科书,而不是完整的华夏族的史书。这一点与今天历史教科书和足本“二十四史”的关系类似。
所以说,研究历史真的是尽信书不如无书。人类社会的发展,无论物质方面进步到什么样,精神层面,从人性来讲,进化是缓慢的,甚至于是停滞乃至倒退的。所以说看历史最好的办法就是对照现实。
以上纯是基于个人思考的一点感悟,也算是对历史的一种猜想,诸君可以笑话观之,期待有人能以考古发掘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