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承诺一致性
本章关键词:一致性原理
什么是一致性?一致,就是相同的。保持一致,就是保持相同。保持承诺一致性,就是保持与承诺相同的行为。就是所谓的做到做到,就是讲诚信。承诺一致,是我们的社会规则。在我们的社会规则里,履行承诺非常重要,因为做人必须讲诚信,这和互惠原理说的欠人情就必须还人情一样。如果不遵守,就是背信弃义,会被社会所唾弃。
将承诺写下来,实现的可能性比不写下来更大。这一点我又亲身经历。我总是控制不住自己在看电视时吃零食。后来就把写着“不许吃零食”的标语贴在电视上,效果果然好多了,在字条还在的时候,我再也没有看电视时吃过零食。这一点可以用来自律和减肥啊。
当然承诺一致性在应用中不只是这么简单,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有利就有弊。如果面对我们并不愿意做的事情呢?做出了承诺,我们还是会去履行。因为在人类社会规则里,保持一致性的社会认同度,比做正确的事的认同度还要高。我们的潜意识,只做对自己有利的事,保持一致性可以增加我们的社会认同度,所以哪怕是盲目的保持一致,我们也会义无反顾、所以即使明知自己做出了错误的承诺还是要去履行,这一点才是承诺一致性原理的巨大影响力的体现。
但是不假思索的盲目保持一致,会让我们陷入更大的灾难。文中筹款选举的例子就很好的阐述了这一点。人们对自己花过钱的选择往往比没花过钱的更推崇。因为钱都花了,就代表自己认可了这个选择,如果自己不继续支持,那就等于打自己的脸(这一点的底层逻辑与小米的用户参与感异曲同工。所以小米社群参与过开发的用户们,一般多是小米的种子用户)。其实不管花钱没花钱,这个候选人都没有变化,变化的就是花钱人的心态。通常也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心里状态。
一致性原理不仅仅和承诺在一起,它可以和任何事任何行为在一起。因为保持一致,也是一种机械的反应,也是我们众多固定行为模式之一。固定行为模式是我们处理繁杂事物的捷径之一。为什么人会有这么多固定的行为模式呢?有些时候,这些行为明明就是错误的,但是我们及时意识到错误依然不改变自己的行为,最最根本的原因,也就是这背后隐藏的“第一性”就是人类本能的懒惰。在《人类简史》里提到,大脑在思考中消耗的热量占比非常高,在远古时代,我们不得不需要更多的食物维持大脑的能量消耗。所以久而久之,我们就不能的避免思考,因为思考真的是件很辛苦的事,到现在这种避免思考的本能依然存在在我们的潜意识中。正是这种逃避思考的本能,让我们形成了众多的固定行为模式,让我们减少处理事情的时间,减少思考的频率。另一方面,我们经过思考,知道很多事背后的严重后果,这也是我们不愿意接受和见到的,我们会本能的认为,不思考,就不会见到这种严重后果。所以上述两个条件综合在一起,我们就更加不愿意去思考。只要别人给我一个结果就可以了,并且愿意去相信这个结果的真实性。李佳琦的“买它”,就是在给我们一个结果,他的视频,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告诉你,在什么场合,你就需要搭配这个色号的口红就没错。他帮助我们节约了思考的时间,而且不用我们思考就能得到结果,就像小时候抄作业一样省时方便。
所以,在很多时候,固定行为模式就是我们一代一代给自己编好的程序,我们默认自己只要做到和这个程序保持一致,就可以放心的抵御所有的烦心的事情。基于这一点,我们被有心人利用一致性原理的时候,我们甚至一点也察觉不到。
文中西服销售的例子中阐述了短缺原理和一致性的组合策略对消费者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穿着西服画画,就会再心里上与西服建立了一致性,当脱下来的时候,短缺原理就开始影响自己内心,因为一旦失去了才会去珍惜是人们的通病,这个时候,顾客自然而然会为西服买单。
在营销应用中,营销者,只要尽量让顾客做出承诺,或者感受到一致性,就可触发人们固定行为模式的触发特征,从而做到顺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