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可能重归故里/也可能从此不归
要知道/那些生活、场景、回忆
早已深入骨髓
忘,或者不忘/它都在那里
(一)早点
清晨的空气还有些潮湿,卖早点的摊子早已紧锣密鼓地忙碌起来。上学的孩子拖着沉重的书包,在老人的陪伴下,点了热腾腾的小笼包和豆腐脑,因为担心迟到,于是狼吞虎咽。买菜的婆婆找好餐桌,放下一大袋子新鲜的蔬菜,买了稀饭和馒头,细细地品味。年轻人赶着上班,冲老板喊了一声,“来碗热干面!”很快便端着面,边走边吃,芝麻酱的香味弥漫在他经过的路上。退休的大叔是常客,“老李,我要豆浆油条和面窝!”一位年轻妈妈牵着小孩慢吞吞地走进来,“宝贝,要吃啥?”小孩指了指锅里躺着的金色豆皮,妈妈便买了一碗。城市在人们的脚步声中渐渐苏醒,阴晴雨雪的天气显示了它的心情。
在武汉,这样的早点摊最寻常不过了。流动的摊子是用特制的车,开水锅、煤气灶、包子、粉面、调料、碗筷等都被紧凑地安置在合适的位置,夫妻两一人烹调食物,一人收银打包。忙完早上也就收摊了,老百姓借此挣点小钱,只要不扰乱社会秩序,城管一般也不怎么管。大一点的店,如“陈记炸酱面”、“蔡林记”,因品类齐全、味道正宗而满地生花,赢得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可。
(二)户部巷
提起户部巷,多数人可能想到一个词“美食”。我要说的是一个场景。
那段时间我在接受公司的培训,每天要从武昌到汉口。坐轮渡快捷方便,既不用担心堵车,又可以观赏江景,遂成了我首选的交通方式。户部巷里总是那么热闹,游客络绎不绝,摩肩接踵很正常。有家新开的鸡排店,从早到晚都排满了人,队伍横跨到对面的店后还蜿蜒曲折着,看来生意兴隆。
某天早晨,我一如往常地路过这里。一边漫不经心地观察着路人,一边感受着城市忙碌的气息。路过“户部巷”大门时,我突然眼前一亮。一位身穿长旗袍的老人从里面走出来。她慢吞吞地移步,到了门口,用右手扶了一下镶了对联的石柱,然后继续往前,离开大门,汇入茫茫人海中。她的举止从容优雅,装扮整洁干净,面色和蔼可亲,从那扇门走出来,像从一幅装帧精美的古典画中脱颖而出,周围的一切都格格不入地成了映衬。如梦如幻,如痴如醉,那一刻我的脑海闪过“雍容华贵”的成语。她和那幅画一起,构成了我对老年的所有想象。
(三)公交车
雨,纷纷。公交车还在蜗牛般地爬行着,不急不慢。司机们一边淡定地表演着其快准狠的特技,一边从容地望着乘客或稀稀拉拉或你推我搡地登台。连绵的伞撑起连绵的雨,路过连绵的车。从敞开的窗望向另一扇关闭的窗,擦肩而过时,望到的是同样苍白的脸上睁着同样无力的眼,空洞而迷茫。行色匆匆的路人,来不及轻声道别,来不及依恋地拥抱,就飞快地从一个长方体冲向了另一个相似的空间。一路上看到最频繁的动作是,他们握着手机不停地刷点傻笑,和那一头远在天边的亲朋好友谈笑风生,而和近在咫尺的那个人,哑口无言。
等待公交车的心情,也是可以诗情画意的: 我曾怎样追寻你匆忙的脚步/你是如何绝尘而去/在过尽千帆皆不是之后/终于领悟/并非所有的等待都值得/错的时间 对的地点/我的千回百转 换不回/你的峰回路转/从此我站成了一座丰碑/只为守望 一个对的你
关于堵车或等车,只有置身其中的人才能感同身受。然而我相信那句“今天的拥堵是为了明天的通畅”,而且该来的始终会来。
对于武汉的印象,三言两语,欲说还休。当烟波江上的孤帆远影消失在碧空尽头,当萋萋芳草绵延不绝地生长在鹦鹉洲,当高楼大厦此起彼伏地屹立在这座江城,你会发现,每座城市都有它无与伦比的美丽,值得人们去追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