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上海已经3年了,对这座城市的感觉从开始的充满希望与挑战,变成现在感觉到冷漠与无助。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还好,佳节的时候会放假回家,但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不知道是不是年纪起了作用。
曾经那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女孩,曾经那个天真烂漫说要闯出一番天地的女孩,曾经那个对上海充满期待与好感的女孩,渐渐的离我远去……一年又一年,似乎增加的只有岁月的痕迹,那些网上流传的传奇爱情与励志故事,都与我无缘。可能是自己不够努力吧,可能是自己懈怠了吧,可能是自己已经失去了年轻的朝气。如果现在有人再和我说怎样的坚持与奋斗,我心里只有一句:别再给我灌鸡汤了,我已经喝够了。
在我决定离开上海的时候,耳边想起了许许多多的声音,上海这么好,为什么要离开?就这样离开,你甘心吗?就这样逃离上海了吗?……此类的话不绝于耳,我也由开始的坚定,渐渐的变得惋惜,变得犹豫,变得踌躇。想想刚来时来上海是为什么呢?其实只是为了多赚钱呀,虽然现在的钱仍旧少的可怜,但是另一种情愫却每日剧增——孤独的漂泊感。
上海好吗?很好。你好吗?不好。
我明白自己的孤单感从哪来—没有家。上海很繁华,很现代,但她时刻提醒着我,你是外地来的:每天加班,每天叫外卖,每月交房租,每天晚上回到空荡荡黑漆漆的出租屋。昨天有人问我,你家住在哪里?我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因为在我心里,那只是我住的地方,并不是家。
记得上高中的时候,学校重理轻文,当时的成绩好的选择读理科,不好的读文科,好友们也都选择了理科,于是自己也去读理科,似乎这是理所应当的事。而实际读起来,让我倍感吃力,每每受挫,让我觉得自己的智商真的不如人,内心的自卑感油然而生。其实那时的我心里对语文有特别的好感,也喜欢去写写东西,但是却因为自己被周边的风气影响,被自己的虚荣心遮蔽,选择自己不擅长的理科,一直咬着牙读完了两年的理科,参加完了高考。
最后勉强达到二本线,可笑的是,报考专业的时候,我仍选择了文科类专业,不知道是不是冥冥之中的定数。
当外面的声音太吵的时候,不妨静心的看看自己,让生活帮你做选择。可能开始你年轻气盛,要强嘴硬,可是生活最后会把所有的棱角磨平,让你渐渐看清自己,发现了自己,也更加了解自己。
我渐渐明白,学什么专业不重要,在哪座城市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内心的想法。很多时候,我怕选择错了,但是如果当初的我跟从自己的内心,再旁若无人的坚持下去,就会发现,你会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