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从来没有参加过读书会的人,带着好奇和虚心学习的态度来到袁老师的训练营,和全国各地的读书会举办者一起学习新模式,在头脑风暴中遇见自己心目中读书会的样子。
在第一节建构主义教学过程中,袁老师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从道到术的层面为大家抽丝剥茧的讲述了读书会创新的底层逻辑。
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用积木搭建房子来类比创新的思路。不同色彩不同形状的积木块,只要稍加变动就可以组建成新的房子。
积木块是一个项目的元素组成部分。同理,我们可以把读书会现场的组成元素,例如:书、便签、水彩笔、纸杯、桌椅等罗列出来,然后选择三个或多个进行组合,思考新组合的可能性,这就是移动积木块的过程。
比如难倒大家的杯子+便利贴+书。我当时想到一个玩法是:大家动手用火柴棒、线和杯子,做成传话筒的工具,两两一组,一个读一个听,读自己带的书中对自己有启发的一句话,然后相互交换杯子去听去读,最后用便利贴贴在让你最为触动的人身上,选出当场的最佳动人奖。
一个小小的变动就能让活动如此有趣味性,真是打开了我对创新读书会的大门。跟平时自己在用的创新方法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我有记录自己灵感的习惯,把灵感分别写在卡片上,用抽取几个或编号排列组合的方式,会发现很多用正常逻辑想象不到的神奇组合,如果深入思考和研究,进行最小化的可行性测试,也许真的会做出不一样的项目。
晚上大家在视频会议上一起参与30秒接龙的读书活动。介绍自己的书和启发,下一位对其中观点用自己的书进行接龙再做全面介绍。
节奏很快,让第一次参与的我有些紧张,以至于错过很多抢麦参与的机会。观战的结果是,用30秒阐述有价值的观点非常考验人,需要充分的准备、大脑的高速运转、很强的思维逻辑和语言表达能力。
根据时间的长短可以安排在活动的不同阶段。比如短暂的30秒可以安排在开场做热场,让陌生感迅速消失,把大家很快的带入到读书会分享和思考的情景中来。也可以在中场做3-5分钟的深度分享接龙,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来表达的更加充分和深刻。进行深度的思考与链接。
我后面需要在限时表达上做大量的刻意练习,自己每天通过计时的方法录视频来完成,然后回看,不断改进。增强自己抓重点的表达能力。
一天接触下来,最深感触就是:爱读书的人包容性很强,学习的欲望很容易被调动起来,大家一起激荡思维的过程,即使不做自我介绍,我也好似通过你的思想,慢慢读懂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