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崇高,哪里就有惊奇和力量的源泉。
——爱默生
1、形而上学,可谓是哲学的代言词,说起形而上学,我们便会想起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除此之外,便是在高中时代的哲学课程里,我们的教材是这样写的:形而上学基于它对世界的理解,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然而,需要说明的是,这仅仅是形而上学的一种含义,而且仅仅是作为唯物主义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面出现;而另一种含义乃是其本义:即哲学中的一个分支,一般称之为本体论,即对存在的研究。
就第一种含义而言,教材中是这样写到的:形而上学与唯物辩证法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矛盾。然后,教材再告诉你:马克思的哲学乃是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与费尔巴哈的基本内核。可是,众所周知的是,黑格尔乃是(可谓是公认的)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形而上学哲学家,纵使黑格尔的辩证法乃是唯心主义的,可仍然是形而上学的。这一点中国的老子也能够稍加佐证——老子的形而上学亦包含辩证法因素。因此,形而上学的确存在用机械的观点看问题的现象,然而也不乏辩证法因素的存在。如此,马克思把这种机械的看问题的方法归结到形而上学是不妥的。这就好像发现十个苹果有八个被虫蛀了,然后就宣称苹果被虫蛀乃是必然的。
就第二种含义而言,形而上学又被称之为第一哲学,乃是由亚里士多德提出,是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的学科而存在的。所谓作为存在的存在,即是指存在自身。赫拉克利特宣称“一切皆流,一切皆变”的一样,并且认为那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本身。那么,从这一意义上而言,作为存在的存在乃是那变化本身的根源。那么,从人生观方面说,人在生存中应该追逐的不是那变动不居的事物,而是那唯一不变的生存自身(虽然者生存需要在变化中展开自身)。
2、形而上学的拯救能够被提出,就表明了在现在这个时代形而上学的沉沦。随着维特根斯坦首倡的逻辑实证主义的兴起,“拒斥形而上学”这一口号已经深入现代、后现代的哲学家的心中。而他们拒斥形而上学的理由很简单,即:形而上的本体并不能够证明其存在,当然,也不能够证明其不存在。可是实证主义的立场便是,未经过实证的都是需要怀疑的。因此,现代以及后现代的哲学家致力于分析语言的逻辑,而视形而上学为“无意义的虚假陈述”。
可是,真的如维特根斯坦所言,哲学的命题与问题乃是无意义的吗?依据维特根斯坦的论证语言与经验具有共同的逻辑空间,这就是说,人类的语言并不是先天的,而是在人类的活动中,在经验中慢慢积累而形成的。因此,语言就无法超出经验的范围。而传统形而上学的最大的错误就在于致力于去言说那不可言说的神秘的本体,故而最终这些形而上学家会发现自己的努力始终不可能完成。无论形成了怎样的形而上学体系,在这一意义上而言,都将是独断论的。
而这种无意义的独断的言论(命题),就应该被抛弃掉。然而有意思的是,维特根斯坦在他的哲学著作里却提出了七个关于那不可言说的本体的哲学命题,这就意味着他一方面拒斥形而上学,一方面自己仍然是用形而上学的思维去思维。不过,好在维特根斯坦不像海德格尔那样,他清楚的承认了自己的这七个哲学命题乃是无意义的,称这些命题乃是他用来上升的梯子,当他找到那实证的逻辑,他就必须抛弃这个梯子。这与佛教的观点类似:只有当人们在苦难的世界中发现这世界本就是虚无,并明白唯一存在的只有阿赖耶识,他才能走向菩提。
由此可见,哲学大师们虽然拒斥形而上学,不再致力于谈论那背后的本体,可是仍然不能够否定形而上学的作用(作为科学的基础的作用)。然而,这种拒斥形而上学的思潮以及实证主义的兴起却暗含着崇高的丧失。
3、在现代科学的信仰已经取代了宗教的信仰的时代背景下,这种实证主义的证明的态度,大大的加强了人们对实用主义的信仰。因为,就普通的人而言,只有实用的东西才是那唯一真实的,而诸如信仰、拯救甚至是其他一些崇高之目的都被贴上了“玄而玄之”的标签。唯有那真真切切的物质,唯有那已经被自己掌控着的财产才是值得相信的。这里不得不批判一下唯物主义,当然,并不是要否定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而是要批判那些宣传者,他们根本没有说清楚所谓唯物主义,仅仅是哲学上的一个划分问题,而且唯物主义亦不是不讲意识的能动性作用,只不过他们无数次强调使得人们听到的只有那一句话:物质决定意识。
而我以为,人类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无需教育)都明白物质的重要性,因此,那些宣传者应当以相同多的次数去强调: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并且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然而,那形而上学中所说的最崇高之目的,即形而上的最高之本体,在人类的生活中已经异化成了“理想”或是“梦想”。人们从小时候就被教育要有个崇高的理想,于是“我的梦想是当科学家”,“我的梦想是当宇航员”等就出现了。如果你要问为什么,他们会回答“因为可以帮助国家更加繁荣强大”。等这些人慢慢长大了,他们曾经的理想会被更现实的梦想代替:“我想过一个舒适的生活”,“我现在的梦想就是考上研究生”等等,而这时你问他问什么,他又会回答什么呢?对于那些想要更美好的生活的人而言,这是每个人的梦想,因此没有为什么,而那些具体一点的梦想,就是他下个阶段的目标,其最后的目的同样是为了美好的生活。
总而言之,这些梦想与理想都没有超出一个范围,即实用主义范围,他没有通过自己寻找生存的意义是什么,就跟随着“人们群众”去寻找更美好的生活。从哲学意义上而言,这些梦想和理想都没有超出那变化的范围,按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运行轨迹而言,这些理想和行为都是没有意识到绝对精神才是自己最终的目的,而仅仅是茫然的投入生活之中。换句话说,人们一直在追逐的东西,终将会变化、消失,虽然你的全部生活也许是美好的,可是当人生结束,所有这美好的一切都在顷刻间化为乌有。
而这异化的梦想正是那崇高的目的依旧发挥其作用的体现。因而,拒斥形而上学在这一意义上是失败的,可是这一思潮的确影响深远,以至于人们早已忘记了自己的意识就可以改变世界。只要人们在心理意识到这一点,那么,就已经做到了孔子所说的“君子慎于独”,因为你的意识会时刻在你的实践中展现出来。
结语:虽然,形而上学的“玄而又玄”的表达使得群众们不太敢相信,而且在实证科学的指引下,人们更愿意相信那“眼见为实”的东西。可是,可是,可是,to be or not to be,这依旧还是一个问题。并因此,应该对这种“拒斥形而上学”进化必要的划界,要注重强调那本体,那作为整个生存的目的因的“众妙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