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圈刷屏般对2019的告别声中,2020年来了,无论我有没有做好准备,它已经来了。就像生活一样,从来不问你有没有做好准备,该来的该受的一样不会少的都给你,仿佛那句“都9102年了,还……”的调侃还是昨天的事情,2019却好像远去了很久。
2019年,我上了半年班。2018年,我没有上班。2017年,我工作了半年。2016年,我工作了差不多三个月。再往前的时间,我在生病,上学。时间像流星一样划过,我还没来得及许愿,它已经消逝得无影无踪。
头发大把大把掉得厉害,本命年,真是特别一般的一年。没有工作,没有积蓄,谈过两段无疾而终的恋爱,最后竟然越来越习惯一个人。
25岁,我会是什么样子呢?恐惧,害怕,对过往的追悔,竟然找不到一个可以形容自己心境的词。看着别人在立flag,我更多的是恐慌,我害怕目标达不到的失落,惶恐似乎成为惯性的惰性将我的青春扼杀在网络和被窝里,更害怕自己被焦虑裹挟着向前,除了身上的一圈肉,再也没有别的收获。
“人总会觉醒,觉醒时间的早晚决定人生,不同”。这是我很久以前在小说里读到的话,现在才明白几分。
在时光里,我们都被裹挟着向前走。时间不会等任何人,所有你浪费的光阴,偷下的懒,到最后,偿还的,都是自己。
除了你自己,没有人能为你的人生买单。
或许,人在清醒的那一刻,会看到自己种种缺陷去不堪,但是清醒之后的努力,缺比这种清醒带来的痛苦远远有价值的多。
反思,才会进步,努力,才会有所收获。渐渐看到这个社会的种种不公平之后,除了加速奔跑,我们别无选择。
90后已经奔三了,20后已经诞生,再过三十年,90后可能到了退休的年龄,20后也会步入30岁的门槛,95后又将面临中年危机。时间流逝的速度好像让人一眼就能看到那些危机近在眼前。
裁员、失业、转型、抑郁、自杀、猝死……太多的关键词像绳索一样,捆绑着我们这一代人的心。
工作的压力、失业的难堪、内心的承受与煎熬……我们再也不是那个佛系少女。
盯着手机屏幕的时候,看起来十足手机控。手机用得时间久了,熟悉各个软件的功能与界面,突然也就腻了。游戏再好玩,打到最高级,在失眠的夜里,仍然倍感孤独。我们玩的不是手机,而是对生存压力的抗衡。
我们也被贴上过“垮掉的一代”的标签。当我看到那些“垮掉”的标签在自己身上一一得到对应之后,我既惊讶于有人对我们这一代的生活和内心洞悉如此深刻,又苦于得不到理解和支持。
人们看到你崩溃的内心,但真正能理解你的,并没有几个。
我也曾苦于寻找一个证明自己的方式,也曾渴望一鸣惊人,渴望一夜成名,或者,写出一部能进入文学史的巨著。到最后,我不得不承认,自己仅仅只是个普通人。
当我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后,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普普通通的后半生,可是心里却无比平静。
问朋友这是不是堕落,朋友说,挺好,这叫接受。在他说接受的那一瞬间,我看到椅子在灯光下的影子,心里感觉释然又无可奈何。我曾坐在那个椅子上给很多刊物投稿,也曾写小说到深夜,在生病的时候也坐在那张椅子上不敢放松的想去考一个好一点了大学读中文系,曾经也坐在那个椅子上把我写的文章读给朋友听,和闺蜜讲我的作家梦,带着一种“必将实现”的快乐和自信。
而今,时光一晃已经十余年。我依旧会坐在那张椅子上写字,但我仍然是个普通人。我不再会和谁说我想当作家,写了文字,也总觉得不够好,总要反复修改,才有投出去的底气。
那个张扬的自己,曾经一度使我感觉羞愧。一事无成的自己,很害怕别人问起最近在做什么。我待在家里,像逃狱的囚犯,害怕见到身边的人。即使他们无意间问,我也会觉得他们在和我说:你现在怎么可以待在这里?
这是我的家,也是我曾经成长的地方。然而,现在的我,在这个温暖的地方,感受更多的,是焦虑,是恐慌。
我害怕走出去,更害怕走不出去。
也曾试图找一个出口,大概总是得不到想要的回应,突然觉得,一个人,其实也挺好的。一种痛苦得不到理解的时候,得到的。只能是更深的孤独。
或许,多被别人笑几次,多在被窝里哭几次,人就长大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