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上周的结论是张五常对“价格管制理论”的重要贡献:
- 价格管制必然导致资源耗散。
- 人是损失最小化的动物,人们会依次选择那些能够最大程度挽回价格损失的竞争方式,从而使得损失最小化。
在引出这个结论之前,我们学习了各种竞争规则的优劣,价格(价高者得)以效率高而有别与其他竞争手段,而短缺是价格被人为抑制,过剩是因为价格被人为拔高。
学会应用经济学思维,建立稳定的思维品质
很多道理,看似简单,但生活中,本来应该运用它们的时候,我们却总是忘记。
就像中学时代学过的那些定理和公式,即便做了几十道练习题,我们还可能做错,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在多做练习题的同时,深入思考这些定理和公式,把这些道理反反复复地理解和运用,最终形成思维惯性,一见到题目,马上能识别出它对应那些定理和公式。
经济学的思维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起来的。我们学习、运用,然后可能会被自己的感情、会被别人的观点打破,然后又重新建立起来,又再打破,又再建立。这样一次一次,你才能建立一个稳定的思维品质。
不承认火车票是商品属于鸵鸟心态
我的观察是,我们有许多社会短缺的现象,不管是教育,不管是交通,不管是能源,它的起源,都在于我们有很多人坚持,要把明明是商品的东西看作不是商品。既然不是商品,就要特殊地对待,而这特殊对待根本不能增加供给,所以问题就会一个接一个。
火车票也是这样,不管你承认不承认火车票是商品,它就是人们争相要获得的东西,经济规律在这当中就会起作用。
春节回家过年不是刚需
我学习过需求曲线后,知道“刚需”对应着垂直的需求曲线,而这样的曲线是不存在的。
黄牛党可以为社会节省无谓的损失
看到这个小标题,我愣住了,没想出来为什么。
其实很简单啊,要从多种竞争手段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价格被人为抑制,所以更多的竞争手段自然出现,排队才能获得想要的火车票。黄牛党的关键作用就是排队,他们只是在售卖自己的时间资源,这其实是一种共赢的“替人排队”的服务。
而且,“痛恨”黄牛党显然是一种表面情绪,底层的原因还是票难买,有钱也可能买不到。
如果我们把黄牛党去人格化,把他们看成帮人排队的机器,而且是市场上人人都可以花钱购买的排队服务,我们会憎恨这样的机器吗?
人们为了节省自己宝贵的时间,请一些时间成本比较低的人去排队,所以黄牛党的存在,是可以减少因为排队而产生的无谓损失的。黄牛党是替社会节省无谓的损失做了贡献的。
实名制让火车票价格更贵
这很好理解,就是排队这种竞争手段又被人为抑制了,所以要加入更多的竞争手段(作弊)。
春节运力不可能做到毫不吃力
这也很好理解,如果在高峰期间毫不吃力,那么平常这些运力怎么办呢?这得造成多大的浪费啊!
写到这里,我想到,在云计算中,部署网络节点时,我们可以动态地(秒级)启动更多节点来应对波峰,然后在波峰消失后,立即释放这些节点。我们可以这样做的原因,本质上是因为网络节点的使用者,他们所提供的服务的波峰是分布在不同时段的,所以我释放的节点,很快会被其他人使用,动态节点的利用率是可控的,多出来的“运力”不大可能被长期搁置。
云计算可以这样做,但铁路运输系统却不可以,它们有不同的系统模型。
课堂小结
对价格管制的执法越严,人们所不得不采取的迂回方式就越浪费。
课后思考
春运期间火车票价不够高,你看看还有什么值得补充的。
如果解除火车票价格管制,转而采用飞机票的动态调价机制,可以推测到,“春运”自身都会发生变化甚至消失。假设我们从城里回家,平常票价500元,春运期间涨到5000元,这时候,我们会怎样调整自己的行为呢?那些多留几天在城里就能挣到很多钱(5000多得多)的那部分人,仍然会在春运期间回家。其他的人,大概会选择成本更低的时间段回家,毕竟,相差的4500元,可以给家里人买些有价值的礼物。这样一来,价格就起到了调节作用,人们会主动选择回家的时间,企业、政府、服务机构都会相应的做一些调整,春运短缺的问题自然就消失了。
这个案例和美国的石油短缺几乎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