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位80后设计师收藏的闹钟——
文字是思维的跳跃,闹钟是时间在抗议。
每天早上叫醒你的,不是梦想,是晨勃的生物钟。但是,作为生物的人,并不一定都具备此类的功能,而且生物钟也有失效的时候,例如年纪大了。
但是,它不止是把你的耳朵叫醒,它甚至能够把你从床上震起来。那种强大的、自我陶醉的存在感遍布身体所有感官——有因此被吓得小便失禁的吗?
当年,几乎每家每户都会有这样一个闹钟,钟点一到,就会巨响,瞬间,仿佛刀枪剑戟、四散飞舞,威力足以穿透整个楼层——邻居甚至以为谁家里养了一只齐天大圣。
如今的闹钟,比起几十年前的先辈们来,已经是2.0或者3.0版本,年轻漂亮很多,更轻巧、流畅,而且守时的态度是坚贞不屈的,只不过已经没有了童年的感觉。再如今,手机代替了一切,闹钟真要成为一种时代的遗物,或者回忆吗?
那个时代的男孩子,似乎每个人都有用螺丝刀拆过闹钟,仅仅是为了满足那颗少年蠢蠢欲动的好奇心,也想当然是为了实现在班级会上吹嘘的“长大了我要当科学家”的年幼梦想。科学家没当成,理想还在,万一实现了呢?哪怕是设计闹钟或者是在咖啡店里卖闹钟。
是的,多少孩子有趴在闹钟前等闹铃炸响的趣味经历?那些纯铜的零件、有节奏的嘀嗒嘀嗒声,作为生活中的工具显然不再合适,但是因为深深的印迹,作为情怀的装饰,却令人欲舍还留。从床头悄然登堂入室,成为诸多文艺青年的新宠,逼格甚高的办公室、咖啡厅、书吧、海边的民宿……
是的,它们老、破、旧、吵,弹簧或者齿轮还总松动。但是,当各式各样的笨重玩意排列如前之时,我们就仿佛来了一次时光的漫步,在怀旧的情怀之下,做一只态度坚定的闹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