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又洛
他是大明朝内阁首辅,他也是大明文坛领袖。
与唐诗宋词的辉煌相比,明清诗词始终没有超越这两大高峰。没有高峰不代表没有高潮,士大夫吟咏风雅的热情丝毫不减于唐宋诸位大家。诗教传统的影响之下,每一时代的读书人都对诗歌的创作热情不衰。明代诗歌从“台阁体”到“茶陵派”,从“前七子”到“后七子”,从“唐宋派”到“童心说”,从“公安派”到“竟陵派”,从“复社”到“几社”,一个浪潮接着一个浪潮,几乎从未消歇过。以内阁首辅的身份主持诗坛的,有明一代,李东阳是绝无仅有的一个。
张潮在《幽梦影》中写道“十岁为神童,二十、三十为才子,四十、五十为名臣,六十为神仙,可谓全人矣”。以此为标准,李东阳除了六十不是神仙其他的全部占全。李东阳少年成名,3岁时就被称为神童,5岁、7岁两次被皇帝召请讲解《尚书》,17岁考中进士,18岁被授予编修,在朝中为官五十年,执掌国政18年,最终做官到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死后赠太师,并获得文臣最珍重的谥号“文正”。
才子往往都是全才,就像苏轼、就像达芬奇,当然李东阳也是。李东阳在诗文书法政治上都有很高的成就,但第一次认识了李东阳,是因为诗词,也因此了解了他的生平。很多时候,在不认识一个历史人物的时候。很少去关注他的事迹,而自从熟知一个历史人物后,发现可以随处看到他的事迹。对于李东阳感觉就是如此。
在曲阜孔府,硕大的“圣人之门”匾额下,我静静伫立了很久。是啊,这座宅院太特殊也太深厚,是全天下读书人几千年来视若神明的神圣之地,有什么话更适合这座宅院呢?恐怕也只有这四个字最为贴切,这么简单但一切都在不言之中。这幅匾额的左边,长沙李东阳格外醒目。李东阳是在3岁时因为书法神童被皇帝看重,作为书法大家,他在篆、隶、楷、行、草书上都有很深的造诣。更为关键的是,他无论在政坛、文坛的影响绝无第二,由李东阳在孔府题词,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而且几百年后,这幅匾额还能够继续留存使用,更是难得。
在南阳卧龙岗,我看到了李东阳题词的石碑,《重修诸葛武侯祠记》便是李东阳为武侯祠所作的作品。三国以后,来卧龙岗题词的名人不计其数,形成了数量庞大的碑刻,我是怀着虔诚的心来瞻仰诸葛亮的,所以不敢轻易错过了每一块碑文,在众多题词当中,就发现了李东阳。李东阳是推崇诸葛亮的,所以才会以内阁首辅的地位,天下文宗的身份,亲自为武侯祠做文章。曲阜与南阳相隔千余里,几百年后,在那些仅存的历史遗迹里,凭我并不丰富的游行轨迹,还能找到李东阳的两篇作品,当年李东阳题词之丰富,对于文化之重视由此可以窥见。
没有谁的人生里只有诗和远方,也没有哪一个时代都是岁月静好。从李东阳的诗文、书法里,我们似乎觉得这就是我们想要的诗意的栖息。而历史的真实并非如此,李东阳只是在有限的条件里尽可能营造出一片吉光片羽的世界。而真正的江湖险恶,他并没有也不会向别人展示,只是默默地承担忍受。李东阳做首辅的时期,正是大宦官刘瑾把持朝政的时期,内阁之中,尚有阁臣屡遭排挤,大臣之中构陷、杀害、贬谪者更是不计其数。在这样的情况下,李东阳以极强的忍耐力,营救朝臣,匡扶社稷,苦苦支撑朝廷局势朝着正常的方向运转。甚至遭受世人的误解,称之为“伴食宰相”。
作为文坛盟主,一介清流,他最看重的是个人的清誉,可是在大明王朝生死存亡之间,他选择了委曲求全。《明史》记载:“刘瑾乱政,李东阳依违其间。”辞官多么容易啊,但是能放下一己名誉,不惜被学生诟病,被同僚嘲笑,坚守内阁,尽力做事,却是难上加难。复旦大学章培恒教授写道:面对刘瑾等熏天的气焰,李东阳不免因循隐忍,委曲求全,但是也多亏了他调停于其间,多所救正,使得能够于四年后清除刘瑾,挽回朝政。”这是十分公允的评价。
李东阳在明代历仕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五帝六朝,在半个多世纪的宦海浮沉中,历经那么多风风雨雨甚至是腥风血雨,但是这些从来没有改变李东阳内心的纯净与坚守,他一生孜孜于文化和诗词,以文坛领袖的践行,成风化雨,默默滋润着华夏土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那些诗文、那些题词都是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