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葵花》|生命中的韧性与诗意

本文原创,首发于公众号。


为什么要持续推荐孩子读名著?

人的心灵就是一座花园,总是要长出东西的。如果我们放任不管,孩子们自己也会接受很多资讯,来填满好奇而渴望的内心。那些他们无法甄别的、似是而非的、或者不好的东西,也会被孩子照单全收。想想还是挺可怕的......凡事预则立。给孩子们看的书籍、动画片,哪怕是偶尔放松的小游戏,最好都要经过家长筛选。当然,这个动作越小越严格,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而放宽。

小学生推荐必读书目,都是经过教育部门验证和批准,学校一直倡导孩子有空就读。这些书籍大多是儿童文学名著,首先是价值观正,无形之中可以浇灌孩子们的心灵花园;同时推荐书籍的语言和孩子的年龄段匹配,能让他们感知语言学科的魅力,对学校的语文科目形成有利补充。名著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帮助孩子观念的形成!

关注我们,每周推荐一本必读书。本周是曹文轩的《青铜葵花》——

当代儿童文学,犹如星空,浩瀚又璀璨,曹文轩的《青铜葵花》就是其中一颗闪耀的星子。这颗星子闪耀着苦难煅烧出的光芒,在成长的黑暗时刻折射出人性光辉。

很多人读完之后,都记住了“苦难”两个字,城市与乡村,生命的韧性与诗意,都在青铜色的天幕下形成了精神世界的共振。

一、苦难很多很大很深刻,撼动人心

这部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乡村男孩和一个城市女孩的故事。男孩叫青铜,牧牛少年,是个哑巴,但他头脑聪明,心地善良。女孩叫葵花,城市艺术家之女,文静乖巧,善解人意。因为一个偶然的机缘,让他俩成为了兄妹,他们一起生活,一起长大。

葵花12岁那年,命运又将她召回了城市。青铜非常痛苦,天天爬上大草垛,遥望着葵花所在的城市。一天,他在一片幻影中,喊出了葵花的名字。

芦苇荡里,青铜与葵花的相遇是城市和乡村的碰撞,带有两种文明形态的隐喻。葵花与青铜的命运交织,构成了现代化进程中互为镜像的精神之乡。以葵花父亲溺亡的青铜葵花雕塑为楔子,也道出了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农耕文明的生存智慧,两者交织成人物命运的双螺旋。

在蝗灾肆虐的饥馑岁月里,青铜一家分着吃一碗稀粥的场景,撼动人心。哑巴青铜用沉默对抗世界的喧嚣,没有向苦难低头,而是挺起胸膛,接受命运安排的挑战。

原来,苦难也有它的价值维度!这种对苦难的诗意转化,使大麦地成为对抗现代性异化的精神领地。

二、小说里的诗意透出一种大美

江南水乡,宁静秀丽,小说里处处有景物描写。写到了河、船、芦荡、野鸭、葵花田......让我们感受到了大麦地的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散发着浓浓的乡村田野气息。

生活在那个年代人们,虽然日子过得清苦贫穷,衣服穿得破破烂烂,但他们有着朴实、善良的美好品质,所以大麦地的人美。

美好的山水人物,注入苦难叙事后,给人一种湿漉漉的美。当青铜在寒冬雕刻冰项链时,凝固的不仅是哈气成霜的寒气,更是在瞬间就将物质匮乏升华为精神丰盈!冰项链的晶莹剔透、芦苇鞋的柔韧质地、葵花田的金色波浪,似乎也带着些透出痛感的美,构成人们生命的韧性符号。

小说中的疼痛书写,都始终伴随着诗意的救赎。葵花在父亲离世后寄人篱下的惶惑,青铜因失语被孤立的隐痛,都在青铜奶奶的蓝花布头巾、老槐树的年轮褶皱中获得一种美的转化。

三、小说的精神超越

当青铜为守护葵花与恶少搏斗,当葵花在月夜为青铜朗读父亲的遗稿,当青铜用萤火虫点亮南瓜花灯......这些闪耀着青铜色光泽的瞬间,这些穿透黑暗的微光,将爱写得充满生机与情谊,宛如农耕文明对现代性创伤的温柔治愈,也将个体创伤升华为集体记忆。

哑巴青铜最终在葵花离开时迸发出的那声“葵花”,犹如冲破命运桎梏的青铜号角。这种将伤痕转化为艺术美学的叙事策略,让苦难不再是简单的命运坎坷,而是淬炼出了灵魂高贵的火焰。

这是作者曹文轩在青铜与葵花的成长轨迹中,特意构建出来的独特的创伤治愈时刻。这种对苦难的超越性书写安排,使《青铜葵花》一书跳出了传统成长小说的模式,让青铜色变得永恒,实现了作品的精神超越——青铜色的童年记忆不再是标本,并没有被岁月风化到斑驳,而是有着精神的根系,能够持续生长的。

当葵花最终重返大麦地,看似叙述得沉静,但是这一场跨越十年的重逢,实际上是现代都市人对精神原乡的一种朝圣,显得特别诗意化。

文字像一把刻刀,曹文轩用它将生命必经的创痛雕琢成一件艺术品,让每个在命运长河中泅渡的读者都能触摸,感受到苦难深处的温暖一面。

这部作品不是对苦难的廉价赞美,而是在直面人生暗礁时,那份将眼泪炼成珍珠的生命尊严。

时光已逝,葵花依旧绽放。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