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这个词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有人说“认知”就是认识并知道,那心理学是如何定义“认知”的呢?
认知(cognition)是指与思维、理解、记忆和交流相关的所有心理活动。
前几天,妹妹跟我说快5岁的小外甥诺诺在幼儿园开始掰着手指学算数了。
诺诺回家说:“妈妈,不会算呀!”
我说:“别着急,他不会算正常。如果算对了也是死记硬背,诺诺现在的认知水平还没到进行心理运算的阶段。”
所以我今天想聊聊:学龄前儿童到底是怎样学习的?
我们先来看看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四个阶段:
怎么来理解皮亚杰的理论呢?我还是来说说我的小外甥吧!
诺诺是我从小看到大的,我将我俩的关系定义为好朋友,所以他从小就知道有大姨这样一个好朋友。
诺诺很小时,我们就发现像很多的男孩一样,他喜欢汽车,喜欢汽车的轮子,喜欢方向盘,喜欢公交车、出租车、轿车、卡车、铲车。。。
当然他也有了很多车的玩具,每天诺都跟他们在一起,观察它们长得啥样,啥样色,有啥声音,怎么运动。
走在街上,他会指着公交车说“公交车”,指着出租车说“出租车”。
慢慢地,这些车前面加上了定语,“大公交车”、“长公交车”、“破公交车”,“红色的出租车”、“黄色的出租车”。。。
接下来,诺诺发现车的肚子里有发动机,饿了要喝汽油,前面有雨刷器,雨刷器有一个、两个、三个不等。。。
有一天,我们发现,他的车又开始变化了。他开始问:“那两个公交车谁大”,“公交车和火车谁跑的快”,“爸爸开什么车?姥爷开什么车?”。。。
渐渐地,诺诺的世界里又多了很多跟车有关的东西,他发现马路上的车要遵守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虽然在等红灯时,他总是大声地喊:“走,走!”
然后他又发现了停车场,地下停车场、双层停车场,当然还有洗车场。。。
他也开始发现,公交车上有不同的数字,代表不同的线路,终点各不相同,大家使用的月票卡也不一样,公交车跟地铁的报站不一样,新车跟旧车的开门速度也不一样。。。
每周诺都会来找大姨玩,我们的游戏中充斥着各种车的故事:
去不同的地方坐不同的公交车;
去很远的地方坐火车;
工地上干活要开各种工程车;
发生火灾,要拨打119叫救火车;
看到车祸,要拨打120叫救护车;
遇到坏人,要拨打110叫警察车。。。
车太多了,我们建个停车场吧,小的不行,建个大的;空间有限,建个双层的。对了停车场还要收费呢,每次收多少钱呢?刚开始诺诺总是很豪爽地说:“免费滴”,后来变成了1块钱、2块钱、5块钱。在诺的概念里,1块钱就是很多钱了。
有了停车场,我们再建一个洗车场吧!要那种车开进去直接能洗的,开出来的时候还有擦洗功能的。
停车场和洗车场都有了,可是人为什么要来呢?因为这里有个大超市,人们经常来买东西,然后停车,顺便洗车。
然后有一天我们发现,诺诺把所有的东西都变成了车。
他已经不满足马路上看到的车和现成的玩具车,他开始创造他心目中的车。诺诺把他看到的车和想象的车都画了下来。
也开始动手建造不同的车。
他最近特别喜欢大高楼,于是有了楼房车;
看到某阿姨骑着平衡车,于是他也做了一个;
跟爸爸一起看阅兵,立马动手做了一个坦克;
看完变形金刚,又做了变形金刚车;
我妹妹,他妈妈追剧《楚乔传》,诺诺就捣鼓出一个宇文玥的冰雪剑;
然后还有带汽车功能的各种船。
我们惊奇地发现,
诺诺在对车的沉迷中学会了很多东西,学会了知识,也学会了如何解决问题。
最开始动手做车时,他都会问大人怎么做,渐渐地他发现我们要先看图纸再做,于是他开始琢磨图纸。慢慢地,图纸也不看了,他开始自己创造。
因为喜欢公交车,开始练习写数字,并学会了看站牌,认识并练习写简单的字;因为听地铁报站,开始练习英文。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自发的学习,而这个学习仍将继续,前提是他一直保持对某事的兴趣、好奇心,而这颗好奇心不被打击和扼杀。
皮亚杰认为:
智力发展的动力是我们一直在坚持不懈地努力解释自己的人生经历。
儿童是积极的思考者,不断努力建构关于世界更复杂的理解。
儿童从与世界的交互作用中构建自己的知识。
这暗示我们儿童并非被动地等待大人来给他们填充知识,我们要在儿童已知事物的基础上进行更好地建构,给他们提供具体例证并引导他们自己思考。
卢梭曾说过:
儿童有他们自己的看法、想法和感情,没有什么比试图把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强加给儿童更愚蠢的做法了。
那我是如何回答妹妹关于诺诺学数学的问题的呢?
我说幼儿园教数学就让他教吧,我们的任务是:引导诺诺了解数学在生活中是如何应用的。
例如你可以问他:你吃了一块饼干,接着又吃了一块,今天一共吃了几块饼干呢?
认知认知,先认识再知道!
有一天姥姥问诺诺:
“你像谁?”
诺诺回答说:
“我谁都不像,就像我自己!”
心理学是有病吗?不全是!
心理学是高冷的理论吗?Nonono!
心理学就在生活中,与我们息息相关!
20岁的我把心理学当成美味的鸡汤,30岁的我把心理学过成了生活,奔四的路上希望遇到更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