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的红楼梦是二十多年前出版发行的注释本,也不知道当初是谁买回来的了,本来想着旧物再利用,但是字体小,读起来很费眼睛,苦恼之际想到去图书馆借本新版的来读,书非借不能读也。
新版书大了两号的字体要阅读心旷神怡,可是转眼间就发现了新的问题,版本之间略有文字出入还算小问题,家里原来那本竟然少了几个关键段落,如首回里作者自云写作初心,又如僧人念咒施幻将石头变成美玉,再有二仙师提醒石头红尘万物终究如梦等几处。
这缺失的部分对于理解全书的内容可有着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而且新近借回的版本里还提到底本之外另有庚辰本、甲戌本、藏本等诸多校本,难怪我在学习他人解读时还暗自思忖怎么没看到这样深切的文字,由此说来,读书也要读严谨的版本,否则可能严重影响阅读的质量和最终感悟。
但是这无意之中的再读一遍,却也给学习阅读多了一次查缺补漏的机会,虽然我目前也只是粗读到前五回,但是再回过头看前面的几个章回,当初的一些困惑不解似乎突然间也有了答案。
有知名红学研究者就曾经形容《红楼梦》不是单摆浮搁的小玩意,而是一座多线交织,繁复无比的宏伟建筑结构,章法极其严整精密。所以看《红楼梦》必须慢慢细读,不然就错过重要的线索。
回到我自己的阅读中来,经过第一、第二两个章回时间和空间维度的纵横介绍,红楼的大戏在第三回里终于拉开帷幕。
作者并没有乱哄哄地把所有人物一并列出,而是不紧不慢地把主人公通过不同的分镜头逐一切换进场,有对个人的浓墨重彩,如宝玉和王熙凤;有对群体的集体描绘,如迎春、探春和惜春;也有寥寥几语带过,如鬓发如银的贾母、略微指认的邢夫人和王夫人。即便是对建筑布局的描述,也是有详有略,松弛有度。
黛玉看贾府,黛玉看宝玉,宝玉看黛玉,通过变换不同的视角,作者自然妥帖地把故事人物一个接一个引领到台前与我们见面。当然,现在我看到的还只是几位而已。
【红楼梦第四回 薄命女便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初看标题,立刻解锁两个关键词,薄命和葫芦(糊涂)。
这贾雨村虽说不是红楼的主角,但是前四回里回回都有他的身影。看出来作者对这个人物的塑造还是很花心思的,“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
补了金陵应天府空缺的贾雨村,刚刚到任就接手一场人命官司,两家争买一婢各不相让,以至殴伤人命。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凿,贾雨村正欲秉公执法之际,被官府里一个站班差役使眼色儿给拦了下来。
两人一沟通,原来这个门子差役曾是当年葫芦庙的小沙弥,再一聊,门子聊出个官场备忘录,引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显赫地位和荣辱与共的依存关系。一个通俗形象的谚俗口碑,以“护官符”的形式,生动体现了四大家族权倾朝野、富甲千里的奢华和富贵。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其中,贾家有门第优势,史家胜在辅助治国,王家领兵出征厉害,薛家善于打理国库,彼此间联络有亲,相互里扶持照应。
贾雨村手头上这个案子久置一年未果,就是因为被告方是薛家的独根孤种——薛蟠,他的妈妈来自王家,舅舅王子腾新近升迁京营节度使,姨妈嫁到了贾府,又先后生了一女贾元春和一儿贾宝玉。
薛大少爷安排手下打死了人,根本就没当一回事儿,带着抢来的婢女按照原来计划进京走人了。
而被害人冯渊,是当地小乡绅之子,有点薄产,原本喜好男风,偏偏对人贩子出售的丫头一见钟情,交了钱原打算择日迎娶。不想半路杀出个薛公子,也是一眼相中丫头非要买下来带着进京。冯渊不肯让,薛蟠不肯退,这才引发冲突,丢了冯渊性命。
冯渊,逢冤,确实死得冤枉,而这被拐子卖来卖去,又被两家抢来抢去的丫头是谁呢,正是那个第一回里元宵节里看花灯不幸被拐的甄英莲,甄士隐的宝贝女儿。原本神仙般的闲适生活就因为英莲的失落,要甄家每况愈下直至没落。
按理说,甄士隐可是贾雨村的知遇恩人,如果没有甄士隐的慧眼识才和倾囊相助,贾雨村恐怕还是贫窘褴褛,如今找到恩人失散多年的女儿,也该竭力图报才对。
但是他没有,口上一再说不妥不妥,第二天坐堂的时候还是依照门子给的主意,像模像样地走个过场,然后避重就轻地、糊里糊涂地就把这案子草草给结了,还不忘急书贾政和京营节度使两边,告诉一声事情已经处理好,卖了个人情。随后,又找借口把知道自己底细的门子充军发配走。
早在第二回里,就有彼时官场同事弹劾贾雨村“生情狡猾,且沽清正之名”,如今看来,果真如此。
有人在身后心甘情愿地给收拾烂摊子,薛蟠在京都也慢慢安顿下来,纵有千百个不乐意要在贾府姨夫眼皮底下出出进进,但是多了不少花天酒地的公子哥新朋友,他倒也寻到更多放意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