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希那穆提,是从我喜爱的一位女画家口中得知的。这位印度著名的哲学家,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的确,所谓的心灵导师,就是关注人的心灵,了解人的了悟,更多的识别人性中的优缺点吧。近日,读了他写的《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这本书。
因为这本书是从他大大小小的演讲中整理出来的,所以,本身的逻辑关系并不强,也有前后重复的现象。但是,毕竟,有些观点比较新颖,也可以吸纳。
书中呈现了一个生命应该的样子,广阔而深奥,是一个伟大的谜,我们更有幸生为人类。这和中国佛家的观点不谋而合,幸而为人,珍惜人身。所以,有必要去了解人生,才能知道如何珍视现在的生命,毕竟,生命不再重来。再来的我们,天地已换。真正的生命和生活需要极大的爱,需要对寂静有很深的感受,需要有丰富的经验,却又保有赤子之心。同时,真正的生活就是全心全意做你喜爱的事情,没有任何矛盾,不必在你所做的事以及你必须做的事之间交战。
关于教育。作者似乎很鄙视现在的学校教育,他认为教育只是我们认识人生的一个手段而已,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人的自由思考和天性的敏感度。教育真正的意义在于帮助你弄清楚自己真正爱做的是什么,消除外在以及内在破坏人类思想、关系以及爱的那份恐惧。其实,有时候应该想想教育的目的,我从小到大学了那么多知识,现在都有意义吗。每一次考试的成绩都那么重要吗。很多次考试和上课我都淡忘了,但是,始终忘不了失利后的伤心和成功后的喜悦,也许,这就是作者所谓的体验人生,丰富生命,多年的学习,形成了现在的我的上进、敏感和规范,虽然这并不是每个人认同的,但是,我觉得并无遗憾。所以,我会朝着我自己认同的方向走,包括对孩子的教育,等他们自己有能力分辨和品位人生,再自己决定人生的走向,教育,是人类获得自由的手段。
关于专注。这也是近期儿子让我时常头疼的事情,因为他的专注力急需提高。作者认为,你必须对一件事情深感兴趣才会专注,然后你才会想要知道相关的所有事情,你的整个心、整个人才可能专注。也就是说,兴趣是前提,专注与喜爱有关。当小朋友在玩的IPAD,手机的时候,他们一定是不会分心的。与此同时,书中还提到了有条理的思维,和专注有相同的特点。关于有条理的思维。很希望能够达到书中的状态:安静坐着没有压力、优雅吃饭而不匆忙、闲适而准思维清晰却又博大精深。简言之,就是全心全意放在任何事情上,这有点像中国禅宗,活在当下,不念过往,不烦将来。任何分心和分神都会带来负担和精神上的压力,才能敏感,敏感带来条理和美德。有时候,我希望同一时间可以做不同的事情,比如,边走路边听手机,边吃饭边看报纸,以为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其实是放弃了享受专注的机会。也许,人生,本应简单清爽,一如雨后的空气,清脆的瓜果。
关于安静。安静的人,可以发现很多美。你可以发现楼下的桂花花开又花谢,与桃花相伴的叶子偏多好看还是偏少好看、在石头旁的那只猫是如此安逸。。。。。。,只有在心非常安静的情况下,你才能认真地观察,你的心才能对美好事物敏感。书中介绍了让心安静的方法,原来冥想并不是什么也不想,而是了解自己意念运作的过程,专注于某一个特定的感觉和形象,是一个把思想减缓以及检查每个念头的过程,这样心就是变得越来越安静,直到完全寂静为止。
关于满足。我自觉是一个很容易满足的人,但是,并不代表我没有任何改变的欲望,没有责难或比较,没有甘心与情愿。当人不再受欲望驱使并不为外界所影响时,满足就会降临。不满足不服气来源于对外界的比较,当它不被放在心上时,满足就自然而言降临。当人不追求快乐的时候,快乐就来临;当人不追求满足时,满足就来临。
关于学习,如果能够达到一种完全没有压力、没有野心、也不堆积知识的情况下学习,我们就会学得更加深入。尤其是工作以后很多学习就是被工作逼着,被领导逼着的学习,都是无趣且无聊的。就像读书的时候,如果数着页数读,其实也就是没有学进去。
书中还有一些概念我也比较喜欢,比如,纯然的爱、无聊源于孤独、一个喜悦的、真正快乐的人,是不费力生活的。
人生还可以想什么,也许什么都不想是最好的安排。平静、放松、然后激发创造力。爱你接触到的每一件事情,然后享受充裕的、安详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