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新生家庭不同,原生家庭是指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家庭。
家庭家庭,庭是居所,家是氛围。
心理学研究早已证明:幼时所处的环境对个人性格、行为、心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并且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曾看过很多关于此类话题的帖子,少数网友生活在极其幸福的家庭环境中,被给予充足的爱与温柔。而绝大多数人都表示自己的原生家庭并不幸福,由此而来的家庭阴影对自己的影响根深蒂固,就好像一道与自己同行的影子,竭尽全力也无法摆脱。
家里曾来过一个妹妹,特别听话。可我很快就发现她比同龄孩子顾虑的事情多一些,给人一种怯生生的感觉。
比如,桌上有想吃的食物,她的目光要在所有人身上转一圈,确定没人注意自己,才敢小心翼翼地拿起来;带她逛超市,心爱的玩具捧在怀里还要看看我的眼神里有没有透出不乐意。
她一直在跟我的家人强调自己很乖,不贪吃,不懒惰。但我却有点心疼她的懂事。
直到她的妈妈来接她,看到她手中的玩具,连忙责骂她败家玩意,转头又面色凝重地问我,这玩具多少钱,不知道自己身上有没有带够。
我连忙说不用这么客气,花不了多少钱,妹妹开心就好。这时那位阿姨的神情才显得轻松起来,接着的连连道谢让我不知所措。
等我对小女孩的原生家庭了解深一点才知道,她家很困难,妈妈独自一人拉扯她,骨子里却十分要强,经常把别人的善意误解成施舍。而小女孩的听话懂事其实是自卑怯懦,她的妈妈给她灌输的观念让她有了一套保护自己的机制,习惯性地讨好,生怕走错一步。
我真的希望她能像无所顾忌地肆意欢笑。可是卑从心中起,万般不如人。
日复一日地耳濡目染,比任何东西都难以从身体中抽去。
我有一个朋友,从小在离异家庭中长大,母亲早已不知去向,父亲酗酒成性,将婚姻失败的愤怒发泄在他的身上,言语中充斥着辱骂和贬低,还经常对他拳脚相加。
他好像一直走不出这样的一个家庭给他带来的阴影。他有时自卑怯懦,见人眼色行事,有时却异常暴躁愤怒,性格十分偏激,古怪到让人摸不着头脑。
其实他也意识到自己的性格缺陷深受原生家庭的影响,甚至发现自己承袭了父亲的一些恶习。他试图改变过,悄悄地阅读心理学的书籍,寻找解决办法,甚至是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可是都不见好转。
似乎不管你多想挣脱,也无法摆脱父母的影子。
就好像雨天的小雨滴,一滴一滴地滴在我们身上,开始时总是难以察觉,发现时却早已湿透了衣裳。
我自己也有过类似的情况。
曾经在我发现我抱怨的内容,语气,神态和我的家人一模一样的时候,我顿时感到十分错愕,觉得一股寒意窜上了我的脊背,接着陷入深深的无奈与悲哀之中,这种感觉我终生难忘。
其实原生家庭并不是一个消极的词汇,但有太多人对此类话题下分享的伤痛产生了共鸣,所以提到原生家庭,难免有些沉重。
那些家庭和睦,父母恩爱的孩子大多开朗勇敢,直率自由,因为他们被给予了足够的尊重与陪伴。
可如果你不幸生在一个充满戾气与冷漠的家庭,也只能把手中的牌打好,去重塑一种风尚和氛围。毕竟,我们也会为人父母,也会组成孩子的原生家庭。
而在那个坐井观天的时期,父母的笑容与怒骂是孩子能感受到的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