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效应 #心理科普
1. 识别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
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
你与人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急不安。
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
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
以上这些描述,像不像在说你呢?
如果是的话,那你很可能在平日的生活中,很容易落入心理学巴纳姆效应的坑。
2. 定义
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指的是人很容易受到外界的暗示,当我们看到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描述时,会不由自主地带入自己进去。
简单的讲,当描述的信息越笼统(“高概率”)、内容越抽象时,你反而会认为它越正确。
其实并不是这个内容真的正确,而是因为它就像万金油一样,十分模糊及普遍,以致于能够放诸四海皆准适用于很多人身上。
巴纳姆效应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认为算命、抽签、占卜、星座、甚至一些伪心理测试都说得“很准”。
3. 科学发现
巴纳姆效应起源于心理学家(Bertram Forer)于1948年对学生进行一次简单的人格测试实验。每个学生填写教授的提问,然后每个学生会得到一份个人的分析报告。测试后,要求后学生对测验结果与本身特质的契合度评分,0分最低,5分最高。事实上,所有学生得到的“个人分析”都是相同的:
“你祈求受到他人喜爱却对自己吹毛求疵。虽然人格有些缺陷,大体而言你都有办法弥补。你拥有可观的未开发潜能尚未就你的长处发挥。看似强硬、严格自律的外在掩盖着不安与忧虑的内心。许多时候,你严重的质疑自己是否做了对的事情或正确的决定。你喜欢一定程度的变动并在受限时感到不满。你为自己是独立思想者自豪并且不会接受没有充分证据的言论。但你认为对他人过度坦率是不明智的。有些时候你外向、亲和、充满社会性,有些时候你却内向、谨慎而沉默。你的一些抱负是不切实际的。”
学生平均评分为4.26。待结果揭晓后,福勒才揭露,他是从星座与人格关系的描述中搜集出这些内容。从分析报告的描述可见,很多语句是适用于任何人,这些语句后来以巴纳姆命名为巴纳姆语句。
更有甚者,在巴纳姆效应测试的另一个研究中,要求学生完成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MMPI)(这真的是一份专业人格测试问卷),并给出了两份评估报告。
其中一份是正确的评估,另一份是假造的,也就是使用一些模糊的词句、泛泛而谈的评估。在之后,学生们被问他们相信哪一份评估报告最能够切合自身。相对于那一份真实的,有超过一半的学生(59%),选择了那份假的评估报告。
4. 原因
为什么会产生“巴纳姆效应”?其背后的原理,是人类固有的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心理学上归结于两点:
一是“主观验证”在起作用。也就是,如果我们先入为主的相信一件事,我们则无法回避在生活中去接收各种能够支持这件事的证据。就算是毫不相干的事情,我们也能找到一个自洽的逻辑,让它符合我们的设想。比如怀疑某个人是坏蛋,你总能找到他做“坏事”的证据。
二是“谄媚效应”,我们总是更愿意相信让自己看起来更正面、更积极地事情。所以算命先生说好,我们会很高兴;说坏,但若有所谓的“破解之道”,我们也会觉得运气很好,仍然内心窃喜,从而更相信。
5. 应用
巴纳姆效应就类似魔术师的“骗术”,也被以著名魔术师“肖曼.巴纳姆“的名字命名,算命先生们往往也利用巴纳姆效应来自圆其说,引诱更多的人去找他卜算。
一些广告商、营销号也利用巴纳姆效应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如公众号玩烂了的各种性格测试、星座测试、人品测试等等;还比如江小白的广告文案,【这个人很简单,可是够劲】、【最想说的话在眼睛里,在草稿箱里,梦里,和酒里】,是不是很戳到你呢?戳中你,才更容易触发消费的冲动!
6. 应对
该怎么做才能避免陷入巴纳姆效应的不良影响呢?三点建议给大家:
(1)自我觉察:不时审慎观察自己,客观看待自己的优劣,整自我认识的偏差重新认识自己的个性、能力等。
(2)保持批判思维:看到泛泛而谈的描述或者预测,需要保持谨慎和批判性思维,问自己这是否是真正适用于自己的,是否有足够的支撑证据。
(3)询问他人意见:一个人的视角可能是狭隘的。这时候,我们可以“以人为镜”,用不同的角度看待一件事,得到多样性的答案,避免出现“偏信则暗”的情况。
当然,除此之外,你也可以积极应用巴纳姆效应, 帮助我们更快地与人打好关系。如果我们在和他人聊天时,找准时机,来上一句让对方觉得你很懂他的话,两人之间的关系立刻就会被拉近,热络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