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董小琳
我知道第一个登上珠穆朗玛峰的是谁;我知道谁导演了那些最蹩脚的肥皂剧;我知道当空气遇到机翼时,会在机翼上表面形成低气压,就是这玩意儿让飞机飞了起来;我知道亚里士多德讲的话是啥意思;我知道时间在太阳上会走得慢一点……
我知道的实在太多了。
但我能拿它们干吗呢?
我可以去参加《杰帕迪》知识竞赛。
一等奖是希腊游,双人的。
但是我没有女朋友,只能一个人去。
我去希腊能干什么呢?
没人能保证,我在那儿会更开心。
要是能有一种非常靠谱的感觉,能让我觉得一切会好起来,那该多好。
摆在我面前的这本书,叫《我是个年轻人,我心情不太好》。
年轻,意味着没有健康问题、家庭压力、职场危机,只要一门心思学知识就够了。哪来的烦恼?——站在中年人的角度,我的第一感觉是,这是本无病呻吟的书。
可是,谁又没年轻过~
回想起那段爱情未知、事业未知……一切都是未知的时光,我又不禁心有戚戚然。
明明想成为更好的自己,却在不断地与现实妥协;
明明渴望爱情,却发现“不如我的人都有女朋友”;
明明有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却不知道该往哪里用。
彷徨、迷茫……所谓的“青年危机”,也正是本书作者——阿澜·卢,正在遭遇的。
一、阿澜·卢是谁?
1969年,在挪威的一个小镇,阿澜·卢出生了。
后来,他成了挪威最知名的畅销书作家,还在精神康复中心做过勤务,当过报社自由撰稿人。
到了今天,已经不再“年轻”的卢大叔,是一位著作等身的专职作家。
50多岁的人,还说自己“是个年轻人”?
实际上,这本《我是个年轻人,我心情不太好》有个副标题,叫:20周年修订版。
没错,这本书写于20年前,那时的卢大叔只有25岁,还是个在校的大学生。
粗略翻阅,书中的记录大都是想到哪说哪的意识流;而全篇阅读后,我发现它完整记录了一个年轻人,在寻找社会定位时的探索和努力。
从迷茫到清晰,一条心理进化轨迹,赫然呈现。
青年,比幼年的认知更加成熟;比中年的精力、体力更加充沛。这的确是个非常有优势的年龄。
然而,“如八九点钟太阳”的青年,也很容易被“用不完”的资源所困扰:我到底该做什么?
让青年们感觉不幸福的,恰恰是他们对幸福的追求。
如果你刚好是其中一员,不妨一起来看看,20年前的作者,是如何化解这场“危机”的吧。
二、除了为生计忙碌,我们还能干些什么?
在《圆桌派》中,蒋雯丽说过这么一番话:
我在十几岁到三十岁之前一直很纠结,感觉两个自己在打架。我不明白,自己到底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上,为什么活着,老是问自己一些很深刻的问题,但是又不能解决。……因为你在三十岁之前,要解决人生太多的问题,工作、婚姻,所有的东西,全部要在这个阶段把它解决。三十岁如果还不出嫁,那个时候我就感觉,自己是一个老姑娘了,然后你要三十而立,如果还没立,你又觉得自己在往上就没有可能性了。
看来,奔波着实现人生目标的青年,并不快乐。
那我们能不能降低下标准,减少点欲望,而让自己好过一些呢?
书中,阿澜在一次槌球游戏里,输给了亲哥哥,而导致内心世界彻底崩塌,几乎放弃了所有的欲望。
他退了学,卖掉了所有的东西。他把自己关在公寓里,整天看一本写相对论的书来打发时间。他想找到真实的自己,想要透彻理解这个世界。却陷在了“为什么不如自己的人,都能有个女朋友?”中,始终不得其解。
看来, “无欲无求”的青年人,也没快乐多少。
那,我们就只能接受“心情不太好”的现实了吗?
三、3个品质,助你不迷茫
说到给年轻人的建议,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给出的3个词,十分经典,叫:视野、意志和品格。
1、视野
小说中,阿澜的人生转折,出现在“纽约”这个城市。
他接受了哥哥的邀请:“我要去美国旅行了,我得赌一把。”
后来他们去了帝国大厦、图书馆、公园、曼哈顿南部的某一个交叉路口……
“我的状态在上升。很久以来头一次我又有了‘一切皆有可能’的感觉,事情都会接踵而来,而且还都是好事。”
可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到纽约开眼界。怎么办?
除了“行万里路”,你还可以“读万卷书”。
不管用哪种方式,你都能借助视野的开阔,走出小圈子,跳脱出当下的困境,看到更大的系统与世界。
“我起身开始和迎面遇上的路人搭讪。我问他们对他们来说,什么是有意义的。”
仍旧是天马行空的思维,却无法阻拦他的进化。
另外,善于聆听,也是打开视野的一种方法。
年轻人总是有很强的表现欲,一旦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就像打开了话匣子,天南海北地什么都说。
其实,如果你能稍微克制一下自己,多听听别人的观点。尤其是生长在不同的环境,与自己拥有不同背景的朋友。就会显得收敛了很多傲慢和年轻气盛,从而得到更多的帮助与指导。
如果你是一个不那么多语的人,那么当你开口说话时,会得到更多的关注。
2、意志
这里的意志,说的是不要因为一些风吹草动,就自我怀疑、轻易放弃。
所谓“敏感的玻璃心”,并不适合四下茫然的年轻人。
就像被打败的阿澜,将自己藏在安全的“公寓里”,除了看书、帮哥哥发传真、玩打地鼠游戏,再也没有其他社交。
结果越退缩,越不开心。
“你们的神经要变得粗糙起来,过于纤细的神经,会让你一生长期处于一种表面安逸但内心焦虑的状态。”——任正非
你可能因为敏感,经常半夜睡不着觉;也可能害怕被拒绝,抢先说了“不”,而错过了能改变人生的机会。敏感的人,会因为生活中的细碎琐事无法静心,也会和他人产生很多没有必要的争议。
可我就是没办法消除脑子里的那些负面假设,该怎么办?
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写过一本书,就叫做《钝感力》。
这里的“钝感力”,与“迟钝”并不搭界,而是一种面对困境的耐力,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书中,作者给出了钝感力的5项铁律,你不妨对照着看看自己能做到几项?
(1)迅速忘却不快之事。
(2)认定的目标,即使失败也要继续挑战。
(3)坦然面对流言蜚语。
(4)面对他人的嫉妒讽刺,报以感谢之心。
(5)得到表扬,不得寸进尺,不得意忘形。
拥有钝感力的青年时代,自然会少了很多焦虑与迷茫。
3、品格
我是谁?
我该做什么?
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每一个年轻人,大概都有过这样的思考。
然而,作为过来人,我要很负责跟你说:
无论最后能否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你都不会“快乐起来”。
在实现愿望之前,你会玩命地努力工作,竭尽全力奔向目标;
而实现之后,原来目标的意义就结束了。新一轮的空虚与迷茫,会再次袭向你。
那为什么还要努力、拼搏、不放弃呢?
因为这个过程的真正价值,在于:你为自己塑造出的“品格”。
那是什么?所谓品格,是一种知道“可为与不可为”的成熟。
幼儿园的小朋友,会因为没有得到糖果而大哭。成人后的我们,绝不会这么去做。这就是“克制情绪”的品格。
然后,你还会拥有在两件事情之间,做出最有利决定的品格。
最后,你会将这些品格整合为健康的价值观,也就是对“是非、善恶”的判断。
比如说,我们都知道银行的钱不能随便拿。但有些人之所以不冲入银行,抓把钱就跑,只是因为害怕被抓到。他们在“是非判断”上,其实并不清晰。
如果只是因为害怕,而去做/不做某件事,这个人就不算拥有“完整的品格”。
他就很容易在大是大非前,迷失方向。困在“求而不得的痛苦”与“求而得之的片刻满足”之间,与真正的快乐无缘。
缺少“品格”的人生,都是不停地把巨石推上山顶又落下的西西弗。
如果说,《我是个年轻人,我心情不太好》写的是20年前的青年危机。
那么到了今天,每天都会冒出无数个新技术新观点的时代,年轻人的苦恼只会来得更早,持续的时间也会更长。
很多刚刚开始奋斗的年轻人,大概已经尝到了成长的挫折与苦涩——我命不由我。
青年与中年之间的界限已然模糊。与其说这本书是写给年轻人的,不如说,是写给所有与时间的不可逆搏斗着的、陷在困惑与焦虑中却不认命的所有人!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多平台签约作者,读有趣的书,写走心的文,只为和你一起遇见更好的自己!喜欢的话,欢迎关注记得点赞留言,转发给您最贴心的朋友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