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帮忙的日子,真的很忙碌,很繁琐,每天重复一日三餐,洗洗刷刷。现在对于家务,只能说能做,但还是处在消耗的状态,而我习惯了无论怎么繁忙,都得留点时间给自己,否则都不能心甘情愿睡觉。向身体妥协,目前还做不到。这段时间,只能牺牲睡眠的时间来静静心。先生11点回到家,我寻了个借口,吼了两句,随即觉得挺没意思的,他在职场修行,我在家庭琐事中游走,都忙,只不过他的工作他擅长,并且还有从外部获得的价值感,而一个家庭主妇的状态,衡量标准只能依靠自己,也就是在一点一滴的磨合中才能建立价值感。例如,拖完地发现自己神清气爽,原本需要积聚力量才能做的事,现在想想结果——自己会很舒服,就会有动力去做;当发现基于有限的食材(过敏原因)认真做一顿合自己胃口的一餐其实是在喂养自己时,做饭就变得容易多了。可见,当家庭琐事变成对自己的照顾时,就会逐渐变得享受起来。
昨天晚上儿子边听着《千与千寻》边陪着我写完两份作业,今天晚上又陪我听了三小时的课,乖巧极了。想想我和儿子的关系,似乎经常如此,我主动想要陪伴他时,他基本上不理我——“妈妈走开”“阿羽要一个人”,他会在需要我的时候来找我。而当我专注自己的事情时,一回头,总能看到他正在旁边安静地玩耍,这个关系模式是他构造出来的,我当然也是个母亲欲望很强的人,但儿子教给我什么叫做边界。
儿子在游乐场攀爬的时间里,我在微信读书上看了本书《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书名来自纪伯伦的一首有名的诗《孩子》),心情有点复杂,或许是和作者有些共鸣。这本书描述了从一名家教老师的眼里看到的孩子(青春期)与家庭,这样的孩子与家庭经常能从工作室里看到,那些孩子在不完整的爱中倍受痛苦和煎熬,用尽所有的知道的不知道的办法去讨好父母,甚至为了母亲的需要不得不患病,也能看到那些正在被爱和责任撕裂的父母们,他们不缺乏对于孩子的观察,但是他们也只能屈服于大众的标准。作者描述的语言很有感染力,事情肯定都是存在的,但是还是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至少情感上还是有所偏向的。如果那些语言是孩子们说出来的,而不是作者解读出来的,其实我对那些孩子还是很放心的,同时也会感慨青春期的孩子们对自己心思的觉察是如此的敏锐。当然,青春期是个十分特殊的时期,孩子们对外界事物的感受异常敏锐,此时恨父母也是很常见的,毕竟有一定程度的恨才能有勇气成全自己的“背叛”——长大独立是一种对于父母的背叛,偏偏这个阶段的孩子们又没有完全的能力做到独立,还得依附父母,所以这种放大了的怨和恨又同时是瞄向自己的。很多理论都说没有痛苦,就没有成长,当然是如此,可是苦难来临的时候是真的很痛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