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家排理論基礎及新舊家排之分
家庭系統排列 (簡稱家排),是德國心理學大師伯特海靈格所創建和發展的一門學問,這門學問經過數十年的創新和提升,再加上伯特現任妻子索菲海靈格的貢獻,已經由一項僅供心理治療界所使用的助人方式,開展為一門探索所有個體與團體之間關係的應用科學,同時也有著深奧的與老子思想相通的哲學內涵。
海靈格先生歸納出幾個恆常不變的人類関係的定律,他稱之為愛的法則,愛必須遵從這些法則才能流動,光是愛,而沒有法則,就會衍生很多問題,例如疾病、家庭失和、外遇、離婚、事業停滯、失敗、意外、自殺等等。這些愛的法則也就是家排的理論基礎。
法則一:歸屬
每一個個體都屬於一個更大的系統,個體是系統的一部分,而非單獨存在,個體的運作也無法獨立於系統之外。依照這個理論,家族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會受到家族命運的影響,每一個成員也都有屬於自己的位置,如果某個成員的歸屬受到排擠或否認,其他的成員也會受到負面影響。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墮胎對家庭造成的影響。如果父母沒有真正在心裏給被墮掉的孩子一個位置,而且真心地認可這些被犠牲掉的孩子,這種否認和遺忘會給父母本身以及其他留下來了的孩子造成巨大的影響,因為,否認和遺忘這些孩子使系統不完整,其他的系統成員會在潛意識中用一些方法去紀念這些孩子,常見的有憂鬱症、自殺傾向、 婚姻破裂、事業受阻等等,盡管這些家庭成員並不明白為什麼,但系統的力量就是真真切切地在運作著。家庭糸統中的個人無法自外於發生在糸統中的事,因為系統總是會以整体的方式運作,所以,解決之道在於重新認可和承認那些被犠牲掉了的孩子。唯有當系統中每一個成員都被看見被接納,系統歸於完整的需要才能得到滿足。
再舉個例子,一個父親因為外遇而離開了他的家庭,從此不再被家人提起,不再被看見。表面上看,這個父親已經和這個家庭毫無瓜葛,但是當一個父親被排除在外,他的孩子絕對不可能不受影響。他的孩子會受到系統動力的牽引,去做一些讓父親和他的外遇被看見的事,比方說,她們會在自己的親密關係中遇到困難,成為別人的外遇,或是在伴侶關係中很無力,就像是父親 (請參照「靈性家排手記四 - 溫柔的和解」)。孩子們這樣做是出於愛,是出於強烈的對於歸屬的需要,因為家庭的每一個成員都需要歸屬,需要有他自己的位子,沒有人可以被排除。盡管孩子們並不自覺她們為什麼會這樣,但是當父親重新被接納被看見的時候,孩子的問題往往會自動化解。這些都是第一項愛的法則 “歸屬”,在家庭系統中運作的例子。
法則二:序位
在任何系統中都有一定的序位,先來者為大,後來者為小,尤其是在家庭系統當中。
父母比子女先來,因此父母的序位永遠大於子女。不管子女長大成人之後有多麼能幹,多麼會照顧父母,父母永遠是大的,子女永遠是小的。當序位顛倒,比如說父母讓孩子當家做主,或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這樣做並不會對孩子有好處,反而會造成家庭混亂失序,夫妻關係失和,甚至孩子生病,或是學習障礙等等問題。當今中國有很多獨生子女的家庭,儘管父母傾其所有,一切都給孩子,一切都以孩子為優先,孩子卻出了非常大的問題,就是這個道理。反過來說,如果孩子不尊重父母,認為自己比父母強,懂的比父母多,甚至壓過父母,責怪父母,或是想改變父母,這些孩子也會在人生中失去力量,嘗到失敗的苦果 (請參照「靈性家排手記三 - 成功的序位」)。
在非家庭系統中,比如企業,先來者的位置也必須受到肯定,即使後進來的人比較有能力,得到比較高或比較重要的職位,也必須對先來的員工帶著一分尊重,或是承認上一任的貢獻,否則這個人的位子会坐不穩,公司本身也可能會出現種種問題,運作不良。
法則三:平衡
在任何關係中,施與受都必須平衡。唯一例外的,只有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係,子女只有完完全全地接受從父母那裏得來的一切,既不能挑三揀四,也不能妄想大過父母。
在任何其他的關係中,如果有一方只是給,而不肯接受,那麼這分關係就會失去平衡; 反過來說,如果有一方只想拿,而從不肯給,那麼這分關係也註定會失敗。
最常見的就是在伴侶關係中,有一方要求另一方完全照顧他的需要,而不肯在某些時候讓步,考慮對方的需要,這樣的伴侶關係是不平衡的,即使勉強維持,也會產生不良的後果,例如伴侶或孩子會生病或是發生意外。
當伴侶關係中有人想要教育對方,或是為對方付出所有的一切,這樣的關係也不會成功,因為想要這樣做的人,實際上已經把自己放在一個比伴侶更高的位置,甚至是把自己當成對方的父母,這樣的關係絕對是不平衡的,被教育或是被照顧的一方往往無法承受這樣的压力,最後可能出現外遇,或是製造出一些不得不結束這段關係的情況來,這大都是在潛意識的層面運作,當事人往往不明所以,覺得自己很無辜,外人也無法理解。
只有在施與受平衡的時候關係才能穩健成長,這包括在對方做了什麼對不起我們的事的時候,讓对方知道不可以這樣做,並且適當地還以顏色,但是做的比對方少一點,這樣一來關係才能恢復平衡。相反地,當對方做了什麼令我們高興的事,我們也要為對方做些什麼,並且做的多一些,這樣愛就能進入正向的循環,會越來越多,伴侶關係也会越來越好。
新家排和舊家排有什麼區別?
以上所說的三個愛的法則是家排的理論基礎,然而經過伯特和索菲海靈格不斷地深化和創新,他們帶領家排進入了更高的層次,同時,如同所有的事情都可能被誤解甚至被濫用,家排也出現了本質上的分歧,有了新舊之分。這是一個相當新的情況,大多數的人連家排都沒聽說過,遑論新家排和舊家排之間的區別,在此我只能談一談自己很粗淺的看法,當作是我在導師班一年多以來的學習心得。
舊家排屬於儒家,新家排屬於老子
簡單來說,儒家思想的中心是禮,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做君主的要有做君主的樣子,做臣子的也要忠於君主,盡到做臣子的義務; 父子之間的關係同樣要遵守倫常,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這是中國傳統的倫理規範,也是維繋幾千年封建制度的中心思想。對於剛剛接觸家排的中國人來說,序位听起來就是倫常,歸屬可以被理解為忠君愛國 (忠於國家系統)、守貞殉節 (忠於家庭系統)。平衡听起來則像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講義氣、互利互惠這樣的概念,因為這些和儒家思想相通,對於逐漸回歸傳統的中國人來說相對容易理解。倫常秩序並沒有什麼不對,忠孝節義也比忘恩負義欺師滅祖來得好。然而,家排就僅止於此嗎?中國古老的智慧就僅止於嗎?
不是的。我個人認為,以這樣的方式去理解家排,甚至去做家排,是把家排侷限住了,這可能就是所謂的舊家排。
家排的創始人伯特一次又一次告訴人們: 去讀老子。他為他的中國學生們特別做了一場回歸道德經的排列,在那場排列中,他不斷地告訴當代中國人的代表,放低姿態,再慢一點,放低姿態,再慢一點,最後中國人的代表是五體投地、一寸一寸地向道德經爬過去,他是在告訴我們,這才是中國最精華最偉大的智慧,也是家排更高的境界。這,才是新家排。
而當代的中國人,有多少人從頭到尾讀過老子?有多少人能看懂老子原文?又有多少人真正不帶目的地去親近老子,並且尊敬老子的智慧?
當我們從老子的角度去看歸屬、序位和平衡這些法則,會產生和儒家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理解。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 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第十八章) 。在這裡,老子指出仁義是在大道廢弛之後產生的,父慈子孝這些倫常規範也是由於親屬關係不和才出現的,所謂忠臣,更是在國家昏亂的時候才會出現的人物,忠孝仁義根本就不是理想的境界,老子是不教人做忠臣孝子,不提倡仁義的。
新家排也不教人做忠臣孝子,也不講仁義。新家排教人超越忠孝仁義這些人為的道德規範,教人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直接回到屬於老子的境界。什麼是老子的境界?是無為,是師法自然,是以正治國,是小邦寡民,是柔弱勝剛強,是不刻意操控,不強加任何人為的規範,是愛養萬物而不主宰,是不見可欲,不貴難得之貨.......。
從老子的角度看歸屬
歸屬,就是一,昔之得一者的一 (第三十九章),載營魄抱一的一 (第十章),一就是整體。萬事萬物之存在都受制於「一」這個整體,為「一」所決定,作為「一」的部分,個體在其中充當了什麼角色,是系統整體運作的結果,不能從整体分開,不管看起來是善是惡,是忠是奸,它們代表的就是系統的一部分,在家庭系統中如此,在國家體系中也是如此。因此,外遇的父親在家庭中有他的位置,不世出的殺人魔王希特勒在德國也有他的位置,在任何社會任何家庭,解決問題的方法都不是把問題歸因到某一個個體,然後去懲罰或是除掉這些個體,相反的,新家排会給所有個体一個位置,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都有一個位置,而且和那些好的、對的一樣重要,都是系統的一部分。
解決問題之道在於真正看向那些之前被排除在外的,被犧牲的和被遺忘的,他們屬於一,他們同時也代表著我們自己內心的一部分,一個我們非常害怕也非常想要否定的部分。
從老子的角度看序位
老子又如何看待序位呢?我認為無非「自然」二字。
子女的生命從父母那裏得來,這是親子之間最自然最本質的事實,父母不需要再多做任何事來証明自己是父母,孩子也不需要做什麼來得到父母的愛。如果父母想多給一點,多做一點,這是父母心甘情願的,父母給,孩子接受也是天經地義的事,不管父母能給什麼,給多少,孩子不需要有虧欠感,也不能挑剔父母什麼,因為父母能給的,都給了。
就像大自然裏所有的動物那樣,孩子長大以後,必須獨立,追求自己的生活。沒有一隻兔子會向父母抱怨,你為什麼沒有给我老虎的爪子; 也沒有一頭母熊会告訴小熊: 你爸爸不是最好的; 熊孩子成年後一定會離開母熊,找到自己的地盤,覓食,擇偶。
如果母親覚得自己給的還不夠,還不相信自己是好母親,還要干涉孩子的人生,那就會出現如許多傳統文學作品中的情節,例如釵頭鳳和孔雀東南飛,這些母親都是以孝道之名干涉兒子的婚姻,兒子都不敢違背孝道,因此奉母命休妻,最後造成悲劇,鬱鬱以終。儒家講求孝道,但所謂孝,常常違反了自然的法則,也違反了真正的序位。
母親必須相信,她給的已經足夠,不須再加干涉。子女也必須追求自己的人生,不管父母給了他們多大的限制和挑戰,接受父母原本的樣子,是做子女的一生的功課,這包括不討好,不干預,不期待父母改變,把自己的人生放在第一位,這才是自然的序位,也是伯特所說的序位。
從老子的角度看平衡
最後說到平衡。老子舉了許多相對的概念來闡述他的思想,例如: 有和無,為與無為,柔弱和剛強,靜和躁。這些概念乍聽之下好像和家庭無關,儒家說以和為貴,又說家和萬事興,老子説什麼呢?
在這裡我只有一個模糊的想法,也和自然有関,那就是老子只告訴我們靜勝躁,柔弱勝剛強,但是不告訴你你該做什麼。老子説: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 第二章 ) 意思是,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這些概念都是相對而不是絕對的,物極必反,相生相成,自然會達成平衡。
當我們想幫助弱者,懲罰強者,最後往往會發現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可恨之人也有可憐之處。新家排往往只是呈現,而不橫加干預,只是幫助案主去看,而不告訴案主他應該做什麼。痛恨父親,或是想為父親去死,都是企圖平衡,平衡父母親關係中的不平等,彌補一些遺憾。輔導個案的時候,我們常常會看到孩子夾在父母中間,或是幫這個,或是幫那個,想盡辦法 做和事佬,甚至用非常戲劇性的手段要讓父母達到平衡,最後傷害的還是自己。不論用什麼樣強烈的手段去革命、去改造,最後還是有強有弱,有高有低,有貧有富,這在家庭和國家來說,都是如此。
老子的無為與儒家的有為大不相同,許多時候卻被混為一談,搞得面目全非,就像人們往往無法分辨新家排和舊家排。有為的誘惑太大了,中外歷史上一些最可怕、歷時最久、影響最深的苦難出發點都是有為,家庭中最荒謬最不可思議的痛苦常常也是因為太想為誰做什麼。新家排所觸及的深度和領域絕對超過聯結爸走向媽,只不過在大有為的政府領導下,很多事情不能明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