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气节的皇帝,也是最悲催的皇帝之一。崇祯登基的时候,拿到手的绝对是一副烂牌。1627年,崇祯接手的大明王朝是一个风雨飘摇的烂摊子,内忧外患、天灾人祸已经让明朝走向末路。虽然心存大志的崇祯皇帝宵衣旰食,夕惕朝乾,但未能挽大明于既倒,最后落得个城破国亡煤山殉国的悲惨下场。回望历史,我们发现在最后阶段,崇祯手里仍有几张牌没有打得出去,如果他能打出其中一张,大明王朝和他自己的结局都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历史也许会重新改写。
崇祯的第一张牌就是调吴三桂护卫京师。崇祯十七年二月十二日也就是李自成进占北京城的前一个月,崇祯召见吴襄询问调动吴三桂军队进京保卫京师的可能性问题。据《晚明史》记载“思宗严厉责问吴襄:‘三千人何以抵挡百万之众?’吴襄则说‘这三千人并非一般士兵,……,因而能得死力。’思宗问:‘需饷多少’吴襄回答:‘百万’。思宗说‘内库只存银七万两,搜集一切金银杂物补凑,也不过二三十万两’”。那时,崇祯实在是拿不出这一百万两军饷,只得厚着脸皮,低三下四的向他的那些大臣以及勋戚和太监们请求捐助。结果是几个太监还慷慨一些,太监王永祚、王德化、曹化淳各自捐了五万两银子,其余大臣个个如同铁公鸡一般一毛不拔。阁臣魏藻德仅捐五百两,阁臣陈寅在崇祯面前装穷。太监徐高受命劝谕崇祯的岳父周奎,结果周奎始终不肯掏钱,气得太监徐高拂袖而起:“老皇亲如此鄙吝,大事去矣!广畜多产何益?”周奎被逼无奈,忍痛捐了一万两。其余勋戚大臣纷纷效仿,没有一个捐饷超过一万两的。因为没有凑够一百万两,崇祯“调吴三桂勤王之议”只得作罢。当时的情形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如果不调吴三桂进京,京师很快就会沦陷。吴三桂率军入京,不一定能确保京师安全,但抵挡住李自成的进攻还是有很大的可能。当时吴三桂的部队有三万人,其中精锐三千人。若以这三万人在野外与李自成的十万兵马对决,自然没有胜算,但用来守卫京师,守住的可能性相当大。北京城的坚固在当时的中国可谓首屈一指。之前的土木堡之变后的瓦剌军和多次袭扰大明的满清铁骑数次兵临城下,结果面对城防坚固的北京城只能望城兴叹,铩羽而归。因为凑不齐军饷,吴三桂进京勤王的计划泡汤,而当时北京除了老弱病残的不多士兵,北京几乎成了不设防的都城,一旦李自成兵临城下,北京城便不攻自破。李自成进京后从官僚和富商手中掠得白银七千多万两。如果当时崇祯能对大臣和勋戚用点手段,不要那么“仁慈”,区区一百万两银子又何足道哉?结果是一钱逼死英雄汉,因为没钱,崇祯调吴三桂进京勤王的这张牌没能打得出去,失去了改写结局的机会。
崇祯的第二张牌就是放弃北京南下南京。南京是大明的陪都,是由有先见之明雄才大略的朱棣所设。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南京的中央各部门都仿照北京一一对应,可谓办公机构齐全,危急之时,只要皇帝本人或是皇帝派人莅临南京,国家机器即可正常运转,可以说是“拎包即住”。当时,在李自成攻势甚急的时候,周皇后和多位大臣都在私下向崇祯提过南下的建议,崇祯自己也动了迁都南京的念头,但是死要面子的崇祯怕担上背弃宗庙的骂名,所以在朝堂上装腔作势做出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对群臣说:“夫国君死社稷,乃古今之正。联志已定,毋复多言!”崇祯表演一番以后本以为大臣们还会苦苦上谏,配合他的表演,到时即可就驴下坡,体面的放弃北京城。谁知道大臣们以为崇祯守城决心已定,竟然提出了让太子留守南京的建议,因有灵武夺位的前例,此议触犯了崇祯的心病,崇祯大怒:“联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亡国之臣尔!”南迁之事就此作罢。因为崇祯的优柔寡断,迁都南京这张牌又没有打得出去,当时南下并无义军,若崇祯能到南京重振旗鼓,结局又会不同了。
第三张牌就是与李自成议和。当时李自成势成破竹,胜利在望,按情势说崇祯欲与之议和并无可能。可是出人意外的是,围困京师的李自成竟然主动提出议和的要求。原来李自成并无一统江山的雄心大志,又自忖凭一己之力并不能对付张献忠、满清还有大明残部诸多力量,所以他更属意做一个西北王。李自成开出的议和条件相当“优惠”。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派已投降的太监杜勋进宫向崇祯提出和谈,条件是:一、割西北一带分国而王;二、犒赏军队白银一百万两;三、作为回报,以后李自成帮助大明朝消除内乱,还可北上抗清。这个条件对即将亡国的崇祯来说可说是优厚之极。西北早在李自成控制之下,李自成只是想图个名正言顺,一百万两银子也不是个大数,崇祯只要用点手段肯定能凑上,而且以后还可以借李自成之力帮助自己消除内忧外患。看到这样的条件,崇祯当时心中就想答应。然而议和的话他觉得不能从自己的口中说出,需要由一个位高权重的大臣提出才好。于是他问首辅魏藻德:“此议如何?今事已急,可一言决之。”魏藻德怕担责任,一言不发,任崇祯怎样追问,魏藻德始终不表态。崇祯见此,大为失望,只得命杜勋给李自成回话:“朕定计,另有旨”。言下之意就是拒绝了李自成的和议要求。这第三张牌又卡在崇祯手里。对此,崇祯是悔恨之极的,上吊前写在蓝色袍服上的话中就有一句“诸臣误朕”。
大明王朝的灭亡是迟早的事,它是明朝统治者失政的必然结果,但是在灭亡的时间和方式上还是有一定的偶然性的。历史不容假设,但回望历史我们依然可以从历史中得到借鉴:事情都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的结果不是必然只有一个。客观因素也许不是我们所能掌控的,但主观努力一样可以改变事情的进程。周全考虑,谨慎行事,争取最好的结果,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