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新父母课堂共读《书,儿童与成人》的最后两章,让我们在文字的褶皱里触摸到一个朴素却深刻的答案——读书,从来不是一场无用的消耗,而是从实践中亲近文学、滋养内心精神世界的必经之路。那些被时光筛选过的文字,早已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悄悄塑造着灵魂的模样。
经典的捍卫,始于教育的觉醒
书中说:“对经典文学的捍卫,它将首先是一个教育问题。”教育从来不是生硬的知识灌输,而是用文学的温度唤醒心灵的感知。就像全世界的儿歌与童谣,那些口口相传的短句,是劳动人民智慧的浓缩,更是儿童认识世界的精神“母乳”。它用最浅显的韵律,教会孩子分辨善恶、感知美好,让最初的灵魂在温柔的文字里扎根。
而专为儿童设立的图书馆,更是人类文明里最动人的发明——这是对敏感心灵的致敬,是对生命最纯粹的尊重。在这里,儿童的自由是完整的,他们可以踮脚抽出一本绘本,在文字与图画的世界里寻觅到属于自己的家园。当指尖拂过书页,当目光停留在某一行文字上,一种名为“思想”的价值正在悄然酝酿。这平静与快乐,是任何电子产品都无法替代的精神滋养。
读书,让我们拥有更广阔的精神世界
我们常常被困在现实的琐碎里,而读书,是为精神打开一扇窗,让我们拥有一个远比眼前更辽阔的世界。
安徒生童话告诉我们,苦难从来不是生命的终点。它用一个个带着暖意的故事,给了苦难新的解释——不必畏惧挫折,只需勇敢而温情地面对。童话里的美好,不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给孩子最坚实的安慰:哪怕身处风雨,总有爱与勇气能指引方向。就像书中所写:“我们身处在一种过渡的生命状态,只有意愿、信仰和爱才能帮助我们找到出口。”
童年之所以珍贵,从不在于对现实的“无知”,而在于它活在一种更纯粹的意识里——理想主义不是遥不可及的未来,而是握在手中的简单幸福。儿童是未来的成人,他们眼中的纯粹与真诚,恰恰是我们成年人最该守护的品质。正如儿童提醒我们的:“简单灵魂的强大力量,就如同简单艺术的伟大力量一样,永恒而不朽。”
儿童文学,藏着民族与人类的灵魂
或许有人会轻视儿童文学,但他们终将忽略,这些看似浅显的文字,在民族灵魂与国家气质的塑造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力量。年幼的灵魂柔软而未定型,美德是他们的本能,缺点也只是待修正的微光,他们需要成人用书籍为桥,帮他们辨认善恶、树立信仰。
儿童的书籍里,不仅维系着对祖国民族的深厚情感,更蕴含着全人类共通的善意。那些不被时代淘汰的经典,从未停止播撒希望的种子——它们教会我们了解他人、尊重异国,让遥远的友谊跨越山海,最终在心灵与智慧的汇聚中圆满。
合上书页,忽然懂得:读书的意义,从来不是为了记住某一句话、某一个故事,而是让文学的养分渗透进生命的每一个角落。它让我们在浮躁的世界里守住内心的平静,在苦难中保持温柔的勇气,更让我们懂得:精神世界的广阔,才是一个人最珍贵的财富。
愿我们都能带着对文字的敬畏,陪孩子读一本童话,为自己选一本经典,在共读中滋养灵魂,在书页间遇见更丰盈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