甪直是著名的桥都,不过除了桥以外还有很多看点。
万盛米行没有米
万盛米行的河埠头并没有横七竖八的乡村来的敞口船。只泊了一艘载客观光的摇橹船,船娘上了岸,船静静地泊着,船上也并没有游客。
天气异常的热,蝉在高树上拼命地嘶鸣,太阳明晃晃的,不遗余力地挥洒着它的热情。旧毡帽朋友是没有的,游客三五成群地或坐或立或行走于米行大门口的廊棚之下,这廊棚便成了万盛米行不可或缺的风景。
三开间门面的屋檐下悬挂着“万盛米行”的金字招牌,店铺内设有收售粮食的柜台,上挂“万商云集”牌子。柜台里立着“掌柜的”,他若有所思地看着前方,大概是想:今年多收了三五斗的旧毡帽们还不知米价又跌了吧?
米行的格局为“前店后场”,前面是做买卖的店铺,后面是大米加工的工场和储存粮食的仓库。
穿过院子来到“耒耜堂”,堂内陈列着江南旧式稻作农具和加工谷米的器具,配以声、光、电一体的展示效果,是一个独具水乡风情的“农具博物馆”。
这万盛米行现在真的不卖米。
特地问了工作人员,说这是风扇。我问是扬谷物的工具吗?工作人员说是。
从万盛米行大门入,一圈下来,由农具博物馆出。
保圣寺内真有宝
从香花桥下去一直走到尽头就是保圣寺。这个我是转了一圈后才知道的。作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千年古刹,几经兴废,如今已成为古镇内的头号景点。
大概因为天气炎热,鲜见游客参观。
保圣寺文物馆殿内灯光昏暗,只中间亮了盏小日光灯。我径直往里走,竟没注意到门边坐着的工作人员。待我拿出手机准备拍罗汉塑像时,才听到背后人声:“请不要拍照。”不许拍照,我只好再凑近前些细细观看。
这里的九尊泥塑罗汉,分布在一堵和展厅一样高的壁塑里,或山林或洞穴各得其所,泥塑罗汉与泥塑的山林色彩接近,所以想要找到并看清这虽历经千年沧桑却仍然基本保存完好的罗汉,着实需要花点功力。
老实说我没有看清楚,我满眼看到的全是些圆不溜丢的石柱、石块、洞穴。
大殿前的两侧分别安放着唐幢和大铁钟。
经幢上刻有莲瓣、卷云、蟠龙、菩萨、飞天等精美图案,体现盛唐艺术风格。其上镌刻的尊胜陀罗尼经文已模糊不清。
那口大铁钟,钟顶提梁为双首四爪龙式,钟口呈多瓣莲花状,钟身中部四面铸有“国泰明安”、“八方无灾”、“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钟体秀美,质地坚实,撞之有声,体现了明末清初高超的冶炼技艺。
右侧长廊里陈列着若干形态各异的宋代柱基。虽历经千载优美的图案花纹仍清晰明朗。
这株藤蔓纠缠盘绕着的是棵百年古紫藤。只见它虬枝交缠攀援,藤蔓弯曲回绕,似灵蛇相戏,如蛟龙飞舞。现在正值盛夏,其枝繁叶茂,有如天然巨伞。不知暮春三月,串串淡紫色花朵,如蝴蝶翩跹,又是怎样烂漫绰约动人心弦呢?
这株银杏据说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
据说还有一株百年枸杞,竟被我巧妙错过。
这株,不对,还有几株千年的银杏和百年的枸杞、古紫藤被称为寺内古木三绝。
出了保圣寺的大门,一条幽巷一直伸向香花桥。难怪总有人说,这香花桥是最具禅意的桥,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