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花拭泪情融景,西厢共度意深绵。太多伤感的,唯美的,华丽的,催泪的场景,都让红楼梦不断成为古今读者如痴如醉的读本。文学家在里面感受意境悠长的词句,戏曲家在里面揣摩细腻绵柔的情感,小说家在里面寻找纯净洁明的故事情节,美食家在里面学习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垂涎欲滴的美味……
也许是看多了太多对世界的批判,就总会觉得这个世界太灰暗,以为净土只会出现在自己天真的幻想中。就像我们在看红楼梦的时候,会被一些形形色色的评论以及所谓权威看法影响自己的主观看法,从而让一种固定的偏见先入为主的倾斜我们心中情感的天平。
我们会普遍认为,红楼梦中黛玉高洁而满腹才情,就连她时常有感落泪,见物伤情都归为一种我见犹怜的淑女美韵,而宝钗则太过于世故圆滑,城府颇深,一种与年龄极不相符的老练会让人感到不自在。宝黛钗三人纠结而复杂的情感更让我们唏嘘不已。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捱不完深夜更漏。在没有看《蒋勋说红楼梦》前,这些都应该是我对红楼梦主色调的定义。记得老师说过,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动物,或者说是宇宙但独特的风景,从内涵来说是因为人类拥有自己的思想。这或许也可以用来解释哲人,思想家及普通人差异的凭证。读书只是一个动作,看完书后能够拥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才能让读书成为专属于自己的一种修行,一种对心灵的修行。就像我们只看到了宝黛钗三人的爱情纠葛,却忽视了其中比之越加珍贵的青春亲情。青春里不乏相互嫉妒,而嫉妒的方展方向,则取决于主角品质的高低,就像林黛玉与薛宝钗,优秀的人嫉妒会成为欣赏,从而产生心心相惜的姐妹深情。
印象最深的是当宝钗知道黛玉偷偷看西厢记时,略带责备却宠溺的语气。那是一种姐姐对于妹妹“干坏事”的包容和爱怜。因为自己曾经做过,能够体会那样的心情,担心而刺激,是少女青春里最真实而有趣的回忆,所以她作为姐姐,能够理解,能准确来说应该是找到了心灵的共通。
黛玉幽寂,体柔多病,还时常敏感多思,所以自然而然成为了众人爱怜的对象,于是自然而然,对于知书达理、乖巧懂事的宝钗,受主观意识印象的我一开始便会讨厌,慢慢换位思考反而开始心疼,那样一个时代,那样一个环境,本该放肆烂漫的年纪却要隐藏起自己所有阴湿的心情,努力变成众人眼中期待的形象,是一个多么艰难的过程。因为需要获取众人欢心,所以需要处处察言观色,揣摩每个人的心理;因为识大体,所以忍让和宽容就成了顺其自然。这样的重担压在一个稚嫩的肩膀上,比黛玉的凄清更会让人唏嘘和感叹。
文学作品共同的精髓,即宣扬真善美,这样的主流永远不会变,然而如果带着另外一些既定的看法去读一个文学作品,现在想来,这无疑是最浪费时间和愚蠢的。就好比我们在冲动时做了一些错误的决定或者在做某件事情失败以后,不是静下心来仔细考虑事件的本质问题,而用一些所谓的心灵鸡汤来充当安慰自己的理由,并自欺自己没有做错,最后变成了自己心烦意乱的埋怨环境的聒噪,社会的不公一样。让人生苦心孤诣给我们准备的成长,活生生变成时间的消磨。
也不知道自己会需要多久才能让书中的道理不是简单的灌冲在自己脑海里,做着毫无意义的堆积,而是成为人生路上的指引,让我在让生活少一点犯错的次数,在前进的路上少一点磕绊。只希望自己在被各种考验绊倒之后,能够坚强的自己爬起,找到正确方向,在充满迷雾的时候,不再受他人所谓的“谆谆教诲”“过来人言”儿脱离自己所要追求的轨道。让那句炫酷了的“努力活出自己最喜欢的样子”不再被所谓的旁人的指指点点逐渐消逝、破碎,吹散。
想着那些使人们敬仰的大师,独坐尘嚣,透过这些美丽的诗句,仿佛在遥想着当年的风云际会,胸中却自有磅礴涌起,即使红尘纷扰、生活匆忙,也会给倦怠的心灵宁静的港湾。多一份自主的空间,不单单是在自己的生活中,更在我们阅读之际,上面是现实的人生,下面是蝴蝶的梦境,浮沉其间,时而陷入激流之下,亢奋忘我,升华,时而浮出尘世,教我如何持重克制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