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上,我最害怕的是和这几种人聊天。
1
加别人为好友,却质问你是谁的人。
寒假第一天,早上习惯性的拿起手机看时间,刚好收到一条微信验证消息。是通过手机号码加过来的,备注栏里什么都没有,同意以后准备问一下对方是谁,还没等我发出去,对方就发了过来:
内容开门见山
你是谁?叫什么名字?
当时,我的内心是懵的,想都没想便回复她一串问号。
既然你都不知道我是谁?那么你加我的目的是什么?
随手翻了一下她的朋友圈,看到了我一个学生的照片,才恍然大悟,原来加我的是个学生家长,不是我想象中的位高权重之人。
但是想来也不对,位高权重之人也不会这般“开门见山”“直抒胸臆”。
可能看到我如此不识趣,便匆匆一句,
“那我加错了”。
我回复,“再见”
直到最后,我也没能知道位家长尊姓大名,有何贵干?当然,她肯定也没有看到我朋友圈和学生的照片。
但是我一点都不想知道,因为在她毫无礼貌可言的聊天里就决定着我不愿意再和她进行任何交流。
快节奏的时代,微信的出现,省去了彼此之间繁琐的寒暄,可是这不代表我们可以忘记礼貌忘记尊重他人。
你所有的言语或许从来没有恶意,但你若无其事却又自以为是的质问,一点都不礼貌。
给你相应答复是我的涵养是我的不计较,我有理由忽略你的所有质问,也有权利回避你给我带来的所有不舒服。
当我们礼貌的和别人开始交流的那一刻,才算建立好友的关系,才打开了彼此交流的一扇门。所以聊天时候,请带上你最基本的礼貌。
2
有事不说,拖拖拉拉聊天的人
如果说聊天时平白无故收到一声质问,还可以忍耐;那“有话不直说,太有礼貌了”的人真的是让人无法忍受。
相信很多人都遇到过这种情况,一个好久没有联系的朋友,突然给你发来了微信,不是借钱,不是随份子,只有两个字:
在吗?
大概这种人对于聊天的认知都在小时候不能确定对方是否在线的QQ时代,所以才会发出小心的试探。
这个时候,心里咯噔的就是我了。
此时我们会陷入深深地纠结,我到底是在?还是不在呢?
要是在吧,万一是找我借钱怎么办,托我办能力之外的事怎么办?越想越不敢回复。
要是不在吧,万一是遇到急事找我怎么办,请我吃饭怎么办?越想越不安。
最后好不容一鼓起勇气,回复了他:在的,什么事?
结果他却像是龙卷风,不见踪影。
等了半天等不来他的回复,还是不知道他我到底什么事。
等到你忙于工作快忘了这个插曲的时候,“咯噔~”微信的提示音又响了,他又发来:还在吗?
我.....
以前看过一句话,有素养的人从来不会让别 人为难,所以当你把“在吗?”这两个字抛给我的时候,我就已经开始了为难的选择。
你的事情决定着我到底在或者不在。
所以下次,你不妨直接告诉我你找我什么事?在我的能力范围之内,我很乐意帮助我的朋友,真正的朋友不需要“在不在”的询问。
3
借友谊之名,讨要红包的人
我想起来以前的一个同事大壮和我吐槽过的一件事,由于工作原因,大壮的微信里几百号好友,所以经常能收到这样的一条内容:“借5块钱红包,回头还你”。
刚开始大壮碍于面子,每次都借给对方,但是时间久了,大壮发现,这些人没有一个人事后还回来过。这些借出去“红包”就是泼出去的,后来还是一个朋友告诉大壮:“这些消息都是群发的”。搞得大壮哭笑不得。
逢年过节时候也少不了这样的内容:“是朋友就发XX元....”
不发的话会被认为不够朋友,发了的话有感觉变了味道。
但是说实话,我丝毫没有感受到几块钱的红包能够证明什么?
只能感受到屏幕另外一段贪婪自私的样子。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衡量友谊的标准变成了红包里的数字。不信你打开微信,翻开和朋友的聊天记录,寥寥数语。
这些朋友,往往都是能借钱的那种朋友。
我们从来没有要过红包,因为我们之间关系不是红包里的数字能够衡量的。
如果我们之间的感情需要用红包检验的话,那么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够朋友的举动。
4
微信的普及不断地拉近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也正让人与人之间的“情”越来疏远。
于是微信原本冰冷的界面越来越像一个人,我们打出来的每一行字都遵循着这个社会的社交规则。
当我们按下发送键的时候,发送出去的就不仅仅是一段文字那么简单了,它更多的代表的是我们的一张社交名片。
我们的的素养,学识,待人接物的方式都会赤裸裸的展现在别人面前,我们的聊天习惯正透漏着我们本身的样子。
所以我们才会在微信里同样保持礼貌,尤其是第一次和别人聊天时候,和我们生活当中的第一次见面同样重要。所以我们才会尽量不给别人不添麻烦,不要让别人尴尬。
你要知道“请问你方不方便给我借点钱....”比“在吗?”更让人觉得舒服。
我们越来越大,越来越忙,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得到尊重,得到理解。
所以,下次来聊天时,请不要这么自私,带上你最基本的礼貌,拿上足够的素养,我才会回应你的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