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两年前第一次接触 ICF Coaching 这样的提问技术,随后阅读了《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Coaching for Performance》等书籍,对「提问」建立起了完全不同于以往的认知,懂得了「提问」相对于「寻求答案」更稀缺的那层价值,进而反思我们目前教育体系和传统文化的现状,萌生了许多不一样的想法
这里讨论的是「提问 Ask Question」,而不是「问题 Problem」,中文词汇的「问题」这个词有 Ask Question 和 Problem 这两层含义,「提问」建议可以理解成「提出疑问」,以避免 Problem 的语义影响(虽然「提问」看似是「提出问题」的简写,但是理解成「提出疑问」会更接近表达的本意)
在价值判断上,「提出疑问 Ask Question」是积极而正向的,并不会造成「问题 Problem」
什么是「好问题」
中文短语中没有「好提问」「坏提问」这样的使用习惯,所以在 Kevin Kelly 的《必然》中,译者采用了「a good question 一个好问题」的译法,这段文字在 Kevin Kelly 的多个访谈中反复出现:
根据我的经验,一个问题越容易回答,答案越有价值,生成的问题则越多。尽管机器能够无限拓展答案,我们提出新问题的时间却有限。提出一个好的新问题与吸收一个答案的时间不成正比。与如今的趋势相反,答案将变得廉价,而问题会变得更有价值。
一个好问题值得拥有100万种好答案。
一个好问题就像爱因斯坦小时候问自己的:“如果和光线一起旅行,你会看到什么?”这个问题开启了相对论、质能方程E=MC²以及原子时代。
一个好问题不能被立即回答。
一个好问题挑战现存的答案。
一个好问题与能否得到正确答案无关。
一个好问题出现时,你一听见就特别想回答,但在问题提出之前不知道自己对此很关心。
一个好问题创造了新的思维领域。
一个好问题重新构造自己的答案。
一个好问题是科学、技术、艺术、政治、商业领域中创新的种子。一个好问题是探索、设想、猜测,是能带来差异的分歧。
一个好问题处于已知和未知的边缘,既不愚蠢也不显而易见。
一个好问题不能被预测。
一个好问题是机器将要学会的最后一样东西。
一个好问题将代表受教育的头脑。
一个好问题能生成许多其他的好问题。
提问比回答更有力量。
「好问题」的例子
根据 Kevin Kelly 对于「好问题」的定义,我们可以轻轻松松得从经典问题中寻找到一堆「好问题」:
电车难题
这是一个非常简洁而有趣的问题,回答者需要学习非常多的关于决策、正义、道德、公平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进行思考实践和知识学习,才能回答好这个问题
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然而问题在于,那个疯子在另一个电车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考虑以上状况,你是否应拉杆?
「电车难题」的周边问题《雜七雜八短篇漫畫翻譯 - 電車難題》:
http://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028446358512243
芝诺的四个悖论
人类为了解答芝诺所提出的问题,一直穷追不舍两千多年,直到近代量子科学的突破,才见到了一缕曙光
芝诺悖论一:二分说。芝诺认为运动是不存在的,他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要过一段路,那么在走完这段路之前是肯定会走过你要走的这一段路的一半的位置,过了这个位置之后,你又想走完剩下来的这一半,那么就又要走剩下来的这一半路的一半的位置,这样一直下去。
芝诺悖论二:追龟说。这个悖论与上一个悖论二分说相似,意思是说,一个人到达乌龟的出发点时,乌龟就已经在前面走了一小段路了,于是就必须走过这一小段路程,可是乌龟在你走的时候也在向前走,于是就是这样,你无限接近它,但不能追到它。
芝诺悖论三:飞箭静止说。这个悖论的意思是,如果你和一个东西在同一个空间但是没有超过它,这个东西是静止的。那么如果要移动的事物在这个空间里面占有一个小的空间,那么飞在空中的箭是静止不动的。
芝诺悖论四:运动场悖论。运动场悖论是运动物体的论点,在跑道上有前后两排大小和数目都相同的事物,其中一排是前半段的,另一排后半段的,他们以相同的速度却向着反方向作运动。
李约瑟难题
一个对于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问题,最早由英国学者李约瑟在1930年代开始研究中国科技史时提出,这个难题目前还没有形成具有高共识性的答案,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继续拷问中国的发展
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类似的问题非常非常的多,围绕展开的讨论代表着人类文明所能达到的最顶尖智慧,每次得到一个「好问题」的新答案,都意味着文明的更进一步,于此同时,每个个体对于「好问题」的思考和理解,也代表着某种具有基石性的认知建立,或许也附带着一种旧的不稳固的认知的溶化
如何「提问」
关于提出一个好问题的所有技术和方法,都涵盖在了 M Neil Browne 的经典著作《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里面,中文版翻译为了《学会提问》非常贴切,适合任何知识背景的人阅读,本书经过作者连续十余年的精心修订,对提问相关的知识进行了非常系统的梳理
作者会发表一些文章:http://www.iceinthehead.com/author/nbrown2/
作者也会写 blog:http://www.celebratequestions.com/blog/
《零秒思考》是另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书,作者是赤羽雄二,内容是一个他发明的「每天用10分钟时间,列举10个重要问题并自问自答」方法论,作者本人经过十几年的日积月累,达到了「零秒思考」的程度,是一种非常具有借鉴性的「自己提问自己的」好方法
犹太人的「提问」观
犹太人历来以智慧而著称,韩国的 KBS 拍过一部叫做《学习的人》的纪录片,里面有一段犹太人学习场景的镜头,令我惊讶无比,犹太最高学府「叶史瓦 Yeshiva」的图书馆比菜市场还要热闹,里面都是两人一组的学习伙伴,围绕书本上的知识进行不断的提问和回答训练,由此可见犹太人「让自己的孩子在『提问』中长大」的可敬做法
犹太人以「不断提问」来学习,并且不追求明确的答案,他们更不会因为书上有写,就全然接受;他们不接受「知识的现况」,而是以「继续产生疑问」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犹太人的教育焦点,在于培养子女的冒险精神,透过亲子对话,来诱发孩子的好奇心。犹太父母也不因孩子犯错而施以处罚,反倒透过错误进行机会教育。例子孩子不慎摔坏杯子,父母不会足骂,而是反问为什麽杯子不是往天上去、是往地上掉,成为解释地心引力的好机会。所以周遭发生的一切事物,都是教育孩子的材料。
一说到「理想的学习环境」,我们立马会想到安静优雅的空间。教室或图书馆不论什么时候都应该保持肃静。老师只要一张口常常会说「安静……不要吵」之类的话,然而犹太人的学习空间却截然不同。
犹太学校的教室里总是看起来很喧闹,甚至连犹太最高学府「叶史瓦 Yeshiva」的图书馆也比市场都还要热闹。中国的图书馆是用隔板隔开了的,而在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的图书馆,为了方便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专门配置有椅子和电脑。
叶史瓦的图书馆不是独自一人学习的地方,这里有很多面对面摆放的椅子,而这些椅子整体上都面向同一个地方,这是为讨论和争辩而准备的空间。因此,在叶史瓦的图书馆里,学生们不会像中国学生那样独自学习,而是以分组展开讨论的形式来学习。学生们大声朗读并相互展开提问和谈论,从琐碎的小问题到真挚的主题,甚至颇具争议的问题,他们不断地提问、对话并进行讨论和争辩。学生们来这里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看书,而是为了倾听对方的故事,并以此来锻炼自己的逻辑和思考能力。除此之外,他们还能把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与他人交换,而沟通正是通过讨论和争辩而实现的。
成为「好问题」的解答者
一个「好问题」,必然是许多错综复杂的「一般性问题」的根源,这也意味着一个「好问题」的解决,往往伴随着一系列「一般性问题」的消失,正如我们发明汽车以解决马和马车的一系列问题,学会运用核能以解决煤炭开采、运输、环境污染的一系列问题
一个优秀的「问题解答者」,一定是那些在不断寻找和思考 Kevin Kelly 所描绘的优秀问题,为了解答这些「好问题」而搭建自己的资源体系,从而推动世界的发展和进步的人
马斯克便属于一位优秀的「问题解答者」解答者,他在推动的光伏能源技术,电动汽车技术,火箭重复发射技术,火星探索,流水线加速20倍等等,都是因为他发现了一个「好问题」,通过对这个「好问题」的解答,从根本上解决我们当下所面临的许许多多「一般性问题」
首发(公众号:马文at小丑鱼)长期修订(简书:马文Marv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