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是我在樊登读书会听到樊登老师推荐的,听了十分受启发和真实受益,推荐给大家。这本书的作者金伯莉·布雷恩是美国儿童教育专家,她致力于从刚出生到6岁大的儿童的成长教育研究,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情感引导式教育”的美国儿童教育专家。其中的内容尤其适合六岁以下的孩子。如果你的孩子大了,一样也适应,逻辑是一样的,只是零至六岁的孩子用这里头的方法更加立竿见影。樊登老师甚至说,这本书对于孩子二十多岁的情况,同样奏效。
该书呈现了多个育儿的常见误区,阅读的时候我觉得自己一一“中招”,不断反省。
1、过于严厉,控制型父母,或者放任型父母。例如孩子因为什么事情不高兴,哭哭啼啼,这个类型的父母会说“我倒数三个数,你立刻停下来,3、2、1……”这是控制型父母。而放任型父母,看到孩子哭会无动于衷,任由孩子哭,“哭够了就不哭了”。
2、轻视、低估和否认孩子的感受。孩子从幼儿园回到家就说“妈妈,我饿了”。妈妈说“你不可能饿了,刚吃完饭。”或者孩子摔跤了,哇哇哭,妈妈会哄“不疼不疼。”
3、运用外部奖励的方式。期末考试前承诺孩子“考双百就给你买乐高。”
4、消极后果为惩罚。孩子写作业磨磨蹭蹭,眼看着到了晚饭时间了,辅导孩子的爸爸或妈妈十分火大,说“作业没写完不许吃饭!”。没写完作业被老师批评或者惩罚是直接后果,而作业没写完与不能吃饭就没有因果关系。“不吃饭”是消极后果,即无关的惩罚。
那么如何进行情感引导呢?
第一步,给孩子埋下种子。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在王小骞的《妈妈知道怎么办》里称为“物料”,让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了解为人处世的道理。这一点的实现可以依赖父母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也可以通过阅读亲子绘本、讲述故事让孩子获得。
第二步,不断观察和判断孩子的行为。清楚孩子处于什么阶段,是否接下来会失控?
第三步,耐心的倾听,平静的交流。告诉“爸爸/妈妈能理解你的心情(生气,伤心,沮丧,痛苦,疼痛……)”,对吗?”甚至王小骞还发明了“陪哭法”,与孩子共情。 通常在这一步,孩子的情绪得到释放,问题就得到了大部分的解决。丫丫老师在锦囊中说“先解决情绪,再解决问题”也是这个道理。
第四步,引导孩子解决问题。情绪安抚好了,孩子的状态会变得平静,听得进大人的话。这时候问问他/她:“你看怎么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你觉得怎么样才能大家都开心呢?”……当孩子做对之后,告诉孩子这个行为很好。也可以作为孩子的“闪光点”指出。
这就是情感引导。
育儿最重要的是无条件的爱。这是我们在所有育儿书籍、亲子书籍中经常看到的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很多时候,我们会为孩子的未来担忧、焦虑,会考虑我们为人父母的成败得失,甚至会去将我们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去比较,同一个家庭中,兄弟姐妹之间会被比来比去。这些都不是无条件的爱。无条件的爱是考虑这个孩子本身,让他快乐健康地长大,不掺杂父母的得失。
做父母,是修炼。
做孩子的玩具,更需要我们的全力以赴。
加油吧,爸爸妈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