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由于受康德的影响,我想说一下关于批判的另一层含义,我们常识理解的批判是指,否定其不合理的,保留其合理的。但是我想说的另一层含义就是,我们通过对某个行为或者理论观点(某个对象)的反思、拷问、判断来确证其的合理性。也就是说,对于著作者本人重在确证合理性而非其不合理,而对于批评者而言重在判断其不合理的因素。批判者一味批判它的不合理,夸大其不合理,这样就对著作者是很不利的,而借着贬低著作者来抬高自己的观点历来屡见不鲜。我想说的重点是,康德的批判的含义是通过反思、拷问、判断来确证自己的思想的正确性,用康德语言方式来说,通过批判,何以确证其理论的正确性。
(二)关于康德,海德格尔,皮亚杰相应理论中,我认识到在人类的认知过程存在着前理解的,而前理解本身存在惯性的结构形式。显然此概念是在不断地丰富,这点对于我们而言意义重大。
(三)而先验与经验这一范畴,一种认识排斥了认识过程而求得,想要寻找一个先于经验的知识,而一切人类所能认知的在对这种先天形式反加工处理并赋予意义。而从根本否定了先验概念,那么康德的终身所求的哥白尼的颠覆就是错讹。
(四)曾有朋友对我说“当思想到达最高时,往往生命无法支撑思想的建树,以至于生命先于思想离世,很可悲!”当朋友的这句话传达到我之内心时,我悲怆不已。我想到了康德,我在想难道所言之离世谓之肉体之死吗?是生命机能的昏顿在肉体无法正常支配的情况下,生命已然离世。
(五) 对于我来说我是否惯性般把接受的信息作为可靠的质料基础,基于此的理论推理分析将可能造成错讹,我们必须要如康德那般对现象质料进行审视,建立可靠的基础。这也是康德深刻意识到一点,我们有必要在接受现象质料之前建立一套较为可靠的认识形式以便更合理可靠的进行再处理。
(六)生命的意义,不是本身之意义,并非主体求知客体本身之意义而言,涉及意义就不可能有纯粹的客体,我们在思考意义,不如说因为它寄托着我们对生命的看法或者说它表达了我们欲要生命如我们所期望的意义。所以说如果康德的思想的对象是关乎价值意义之类的命题,可以说是一次哥白尼的洞见。
(七) 对于道教所言的老子的道(不同于老子本人),看似玄妙难以理解,实质是对从体验中之超验把握对宇宙的物我同一的神秘,类似于对宇宙本源的本体论的形而上的沉思与宗教性质的神秘皈依体验,这种精神终极追求也是哲学早期的生长来源,这是无法抹杀的。康德将理性至于此,是天才自知。我们无法把这种荣格所言的集体无意识还原成科学实验中的电子脉冲。两者实质不同。我们不可能把肉体骨骼当成生命。
(八)康德让我懂得,错也要错的有深度,错的伟大。因为仅具备肤浅的认知的人,怎么可能探索人类历史上那些最根本的困惑呢!他们无缘涉及深度性的问题。
(九)康德试图想找到可靠的纯粹的先天知识的努力,是很有启发性的,但我在先验中能够做到的只能是个体基因遗传的无意识的心理状态与生存意志的本能之外我无从得知,我统称为先天因素。当然这样的理解是有偏颇的,在你积累一定的知性的逻辑形式之后你便会将它作为先验,当然常人很难做到这点。很少人会基于一般性的知识来认识具体的事物,一般情况常人基于零散的前理解来认识具体的事物的。
(十) 对康德哲学的人类认识的有限性的理解要首先理清楚一个前提,人类感性直观的有限性是基于人类本身感官能力有限的前提还是包括科学实验的经验性的条件前提呢?如果感官能力而言的话,物理科学实验打开的微观世界能够拓展我们认识的界限,再说我可以在受感官局限的前提下采用科学逻辑分析来改善状况,对于人类的认识有限性的直觉判断是合理的,但是这样的前提基础是可靠的。对于此类认识论问题是康德提出来的,如何解决只能靠二十一世纪的哲学家们了。我们知道对于康德的哲学理解必然离不开他同时代的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贡献,尚且不论,康德是否认识到科学的实验的重要性(从他早期论“火”的硕士论文可以看出他是极关注科学发展的),但在他看来,知识的来源必然源自经验性的感官,就算是科学实验中的科学现象也必然需要借助于感官,在他看来没有感官的直观认知是不可能从中抽离出知性的先验性逻辑形式的。但他是不可能理解微观世界的,他从自然科学中获得的质料也无非是牛顿的宏观世界的理论。目前要再说人类的认识的有限性,也只能在目前科学发展的前提下的局限性了,超出,也只能做出合理的预设或者假说,就像波普尔所言,在没有科学的实证之前是无法证明你理论的正确与否的。而理论在未被实证之前一直处在争论不休的尴尬境地。
(十一)在柏拉图看来,绝大部分的人只有“意见”的知识,而没有“知识”的那种知识。对他而言只有“知识”才是很可靠的,它是对应理念而言的,而非知觉而言的。而这“知识”是先验的。对他而言,只有“知识”才能是可靠的,确定性。这也使我想起康德的哲学来,对康德而言,知性的形式范畴才是可靠的,确定性的。也是人类理性的天性致使我们运用这范畴来认识理念,但是我们却陷入二律背反的悖论困境中去。我们不要去认识他俩的差异,而是他俩的共同之处,到康德为止哲学传统以来始终都寻求那种可靠的,确定性,普遍性的范畴作为认知的出发点,而数学知识恰恰给了哲学家们这种信念,而这种基础主义我是持有怀疑态度的,目前至少我不会觉得那么可靠,确定的,存在很大的限制性,我们更不可能说是绝对性。(最早来自巴门尼德的意见与真理说。)
(十二) 压根观念不到,感知不到的世界对于人类来说就可以认为是不存在的,(并非它真不存在)理智可以推测出它的可能存在的世界仍是我言之的可意识观念到的范畴,人类永远都在意识观念不断地拓展的世界范围内来展开意志之网的,而拥有特定的向度之阈内,这是我无比确信的,这种确信可以归结于早期康德哲学的深刻影响和个人的经验以及人类历史的判断。我不觉得这个是人类所不可接受的事实,反而是人类自知之明的见证。一种觉得自己的意志能够充斥整个宇宙的那种狂妄傲慢是令人厌恶至极的,就算宇宙如今逐渐被人类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进入人类欲望(意志)的视阈,但是那种对宇宙奥秘的敬仰犹如一颗恒星死亡所爆破的绚烂一样植入我的心中。
(十三) 所以我关于人类论只是在逻辑上的先在,按我的理解,其实康德的先天知性形式范畴出现的某些混乱可能就是把先天与先在的概念混淆了,绝大部分他采用逻辑先在的含义,但是又觉得它具有某种先天遗传基因。这样的问题也间接反映出当时对基因研究的科学的缺失或者说脑认知科学的缺失的客观因素决定的。
(十四)康德的知性范畴是他最有价值的理论成果,也就是这个部分早期至今都对我具有深刻的印象,在根本上使我持唯理论的立场。知性范畴作为纯粹的无涉经验的先在构成一个完整准确的构知域,对于康德而言,是完全自足的,无需经验干预的。这样的先在的构知域与我所想确立的根本不同,我把先在的构知域作为实践性的经验的现实场域为基础的知性范畴,它始终与现实场域是一种相对密切关系的,无法离开实践经验的。前者是封闭的,后者开放性的。
(十五)康德在他的《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核心问题是人类的理性界限。即:人类能够认识什么?拷问人类自身的认知能力。我越来越发觉,人类不应过分在意自身能够认识什么、做什么?更多是反思人类欲认识什么、做什么?人类的认知能力绝不是先验固限不可更变,能力它始终是在自身努力的过程中培养起来。也是在人类不停地实践过程中拓展的。可能性的空间有多大,人类的能力便有多大。我们与康德所处的时代已经迥异不同。我们反思人类自身能力固然重要,但就现今的时代未免太局限了自身的可能性的发展。个体的生存之道要多发问自己想要的做什么。更为重要。在他的时代反思人类自身的能力是积极的,在我们的时代,发问自身所欲追求的目的才是更为积极的。就人类的历史发展的经验来看,能力也是在不断发展的。人类自身的能力总是与时代下的可能性空间相对应。我们既要反思人类自身的时代能力问题,更需要在时代的能力下能够实现什么?